TOP

宝宝腹泻不用慌,新生儿腹泻护理知识大公开!

2025-02-08 09:3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新生儿腹泻是新手父母经常遇到的问题,由于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他们对食物的耐受性较低,容易出现腹泻的情况。腹泻不仅会导致宝宝脱水,还可能影响营养吸收,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宝宝的健康。因此,了解新生儿腹泻的护理知识对于父母来说至关重要。

 新生儿腹泻的原因

新生儿腹泻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但不限于:

1. 感染性因素: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是引起新生儿腹泻的常见原因。例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大肠杆菌等。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不洁的食物、水源或接触传播,进入宝宝的消化系统,引发肠道炎症,从而导致腹泻。特别是在季节交替或气温变化较大的时期,宝宝更容易受到这些病原体的侵袭。

2. 非感染性因素:如乳糖不耐受、食物过敏、抗生素使用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等。乳糖不耐受是由于宝宝体内缺乏足够的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母乳或配方奶中的乳糖,从而引起腹泻。食物过敏则可能是宝宝对某些食物成分(如牛奶蛋白)产生过敏反应,导致肠道不适和腹泻。此外,抗生素的使用虽然可以治疗感染,但也可能破坏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引发腹泻。

3. 喂养不当:过度喂养或喂养速度过快,以及配方奶的浓度不适当等。新手父母有时会因为担心宝宝吃不饱而过度喂养,或者为了让宝宝快点吃完而加快喂养速度,这些做法都可能导致宝宝消化不良,进而引发腹泻。此外,配方奶的浓度如果调配不当,过浓或过稀都可能影响宝宝的消化吸收,增加腹泻的风险。

4. 消化系统发育问题:如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有些宝宝出生时就存在消化系统的发育异常,如肠旋转不良、先天性巨结肠等,这些情况会影响食物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导致腹泻。

 新生儿腹泻的症状

新生儿腹泻的症状可能包括:

- 大便次数增多:正常情况下,新生儿的大便次数相对较多,但如果突然增加到每天10次以上,且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就可能是腹泻的表现。

- 大便颜色和质地改变:正常新生儿的大便颜色为黄色或金黄色,质地较为均匀。如果大便颜色发绿、发黑,或带有粘液、血丝,说明肠道可能存在炎症或其他问题。

- 呕吐、食欲不振:腹泻宝宝常常伴有呕吐,食欲也会明显下降,甚至拒绝进食。

- 脱水症状:腹泻会导致体内大量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出现脱水症状,如尿量减少、皮肤干燥、口唇干裂、眼窝凹陷、口渴、哭时无泪等。严重脱水时,宝宝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甚至昏迷。

- 发热或体温异常:部分腹泻宝宝会出现发热,体温升高可能是感染性腹泻的一个信号。

 新生儿腹泻的诊断

当宝宝出现腹泻症状时,父母应及时带宝宝就医。医生通常会通过以下方式诊断:

- 详细的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宝宝的喂养情况,包括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喂养,喂养的频率和量,以及腹泻的起始时间、大便的性状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初步判断腹泻的原因。

-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宝宝进行全面体格检查,特别是评估宝宝的脱水程度和整体健康状况。通过观察宝宝的皮肤弹性、眼窝凹陷程度、口腔湿润度等,可以初步判断脱水的严重程度。

- 实验室检查: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大便常规和培养,以确定是否有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必要时,还可能进行血常规、电解质等检查,以评估宝宝的全身状况。

- 其他检查:如果怀疑宝宝存在消化系统发育问题,医生可能会安排腹部超声波检查、X光检查等,以排除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新生儿腹泻的治疗

治疗新生儿腹泻应根据具体原因进行,主要包括:

1. 补充液体和电解质:防止脱水是治疗腹泻的关键。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口服补液盐(ORS)溶液,以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ORS溶液的配方科学,能够有效纠正脱水,父母应严格按照医嘱使用,避免自行调配。

2. 饮食调整: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应继续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抗体和营养物质,有助于宝宝恢复健康。但可以减少每次喂养的量,增加喂养的频次,以减轻宝宝的消化负担。对于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可能需要调整配方奶的浓度或更换为低乳糖配方,以减少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腹泻。

3. 药物治疗:如果腹泻是由感染引起的,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生素或其他药物。但抗生素的使用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不当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菌群进一步失调,反而加重腹泻。对于非感染性腹泻,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益生菌制剂,以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4. 对症治疗:对于伴随的呕吐、发热等症状,医生会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例如,使用退热药控制体温,使用止吐药减轻呕吐症状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药物的使用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

 结语

新生儿腹泻虽然常见,但父母无需过度恐慌。通过及时的诊断、合理的治疗,大多数宝宝都能很快恢复健康。重要的是,父母应保持警惕,一旦发现宝宝有腹泻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马晓玲 鹿邑县人民医院 新生儿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