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艾灸能驱寒,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几类人要慎选

2023-09-11 14:3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的瑰宝,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穴位和经络,能驱散寒邪、温通气血、调和阴阳。寒冬时节,不少人会用艾灸暖身驱寒,缓解手脚冰凉、关节冷痛等不适。但艾灸并非人人适宜,其温热特性对某些人群可能带来负担,甚至加重身体不适。从中医药理论出发,了解艾灸的适用范围和禁忌人群,才能让这一疗法真正发挥效用。

一、艾灸驱寒的原理:温热通经,散寒除湿
艾草性温,味辛、苦,归肝、脾、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燃烧时释放的热力温和而持久,能穿透皮肤,刺激穴位及周围组织,激发经络的传导作用。

从中医角度看,寒邪具有凝滞、收引的特性,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疼痛、僵硬等症状。艾灸的温热之力能驱散寒邪,使凝滞的气血恢复流动,缓解因寒邪引发的各类不适。同时,艾灸可温补阳气,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尤其适合阳虚体质人群,这类人常表现为怕冷、手脚不温、易腹泻、舌淡苔白。

艾灸通过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根本上改善寒邪导致的功能失调。比如艾灸关元穴可温补肾阳,艾灸足三里能健脾散寒,艾灸大椎穴能疏风散寒,不同穴位搭配可针对性缓解寒证。

二、这些人群,艾灸可能“适得其反”
艾灸的温热属性决定了它并非万能疗法,以下几类人群因体质或病情特点,使用艾灸可能加重不适,需格外谨慎。

1.阴虚火旺者:温热助火,灼伤阴液
阴虚火旺体质者常见表现为口干舌燥、手足心热、盗汗、便秘、舌红少苔。这类人体内本就“阴液不足,虚火内扰”,艾灸的温热刺激会进一步消耗阴液,使虚火更旺,导致口干加重、失眠烦躁,甚至出现口腔溃疡、鼻出血等症状。

中医认为“阴虚则内热”,此时宜滋阴降火,而非温补散寒,艾灸的温热特性与这类人群的体质需求相悖,盲目使用会加剧阴阳失衡。

2.湿热内蕴者:火上浇油,加重湿滞
湿热内蕴者多表现为口苦口臭、舌苔黄腻、大便黏滞不爽、皮肤油腻或长痤疮、小便黄赤。这类人体内既有湿邪,又有热邪,艾灸的温热会使热邪更盛,同时阻碍湿邪排出,导致湿热交织的状况加重,可能出现腹胀、皮疹、咽喉肿痛等不适。

比如患有湿疹、脚气(湿热型)的人,艾灸可能使局部红肿、瘙痒加剧,因为温热会刺激湿邪与热邪相互搏结,不利于病情恢复。

3.外感发热者:干扰正邪相争
感冒发热初期,若属于风热感冒(表现为咽喉疼痛、流黄涕、咳黄痰、体温升高),此时体内正邪相争,艾灸的温热可能助热邪之势,导致发热不退或加重;即使是风寒感冒,若已出现明显发热(体温超过38.5℃),也不宜立即艾灸,以免热邪被封于体内,延长病程。

中医治疗外感发热讲究“因势利导”,风热证需清热解表,高热时需先降温,艾灸的温补特性在此阶段可能干扰正常的病理进程。

4.皮肤破损或过敏者:刺激患处,引发不适
皮肤存在破损、溃疡、烧伤、烫伤时,艾灸的热力会直接刺激创面,导致疼痛加剧,还可能引发感染;对艾草过敏者,接触燃烧的艾草或艾烟后,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红肿、咳嗽、打喷嚏等过敏反应,这类人显然不适合艾灸。

此外,皮肤敏感、患有疱疹等传染性皮肤病者,艾灸可能加重局部炎症反应,或因接触传播导致病情扩散。

5.特殊生理时期人群:需区别对待
孕妇的腰腹部、腰骶部属于艾灸禁忌区域,这些部位的穴位(如关元、命门)受温热刺激可能引起子宫收缩,增加流产风险;月经期女性若月经量多、血色鲜红,提示可能存在血热情况,艾灸可能导致经量进一步增多或经期延长,但若为寒凝血瘀型痛经(经量少、色暗、有血块),可在医生指导下艾灸相关穴位。

婴幼儿皮肤娇嫩,艾灸的热力易造成烫伤,且其体质多为纯阳之体,除非有明确寒证,否则不宜轻易艾灸。

三、艾灸的正确打开方式:选对时机与方法
适宜艾灸的人群也需掌握正确方法,才能避免不良反应,发挥最佳效果。

1.辨证选穴,避免盲目
根据自身症状和体质选择穴位:寒邪侵袭关节者,可艾灸局部关节及阳陵泉、膝阳关;阳虚怕冷者,重点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风寒感冒初期(无明显发热),可艾灸大椎、风池穴。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确定穴位和艾灸时长,避免随意选穴。

2.控制时长与频率
初次艾灸者每次每个穴位艾灸5-10分钟,逐渐增加至15-20分钟;频率以每周2-3次为宜,避免连续多天密集艾灸,防止温热过度。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易出汗,艾灸时间可适当缩短;冬季寒冷,可适当延长,但仍需以身体舒适为度。

3.注意操作规范
艾灸时艾条与皮肤保持3-5厘米距离,根据自身感受调整,以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为宜;采用悬灸法时需手持艾条,避免固定不动导致烫伤;艾灸后半小时内不碰冷水、不洗澡,以免寒邪入侵,同时多喝温水,补充津液。

4.观察身体反应
艾灸后若出现轻微头晕、口干,属正常反应,休息后可缓解;若出现明显烦躁、失眠、上火症状,应暂停艾灸,判断是否为体质不适或方法不当;若局部皮肤出现水疱,小水疱可自行吸收,大水疱需及时就医处理,避免感染。

四、替代方案:这些人群可选择其他驱寒方法
不适合艾灸的人群若需驱寒,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更温和的方式:

阴虚火旺者可通过食疗滋阴,如食用百合、银耳、梨等,同时避免辛辣温热食物;湿热内蕴者宜清热利湿,饮用绿豆汤、冬瓜汤,配合适度运动排汗;外感发热者可多喝温开水,风热证者用薄荷、金银花泡水,风寒证者用生姜、葱白煮水饮用。

关节冷痛但不适合艾灸者,可采用中药热敷(如艾叶、生姜煮水后温敷),或推拿按摩疏通经络,同样能缓解不适。

五、总结:艾灸虽好,需因“体”制宜
艾灸驱寒的功效值得肯定,但它的温热特性决定了其有明确的适用范围。阴虚火旺、湿热内蕴、外感发热、皮肤破损及特殊生理时期的人群,使用艾灸可能加重身体负担,需谨慎选择。

适宜艾灸的人群也需在辨证的基础上,掌握正确的穴位、时长和频率,避免盲目跟风。中医药疗法的核心是“辨证施治”,艾灸的使用同样如此,只有结合自身体质和病情,才能让这一传统疗法成为健康的助力,而非负担。

(张静雅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门诊部)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