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皮肤恶性肿瘤的大家族中,基底细胞癌宛如隐匿于暗处的“杀手”,虽相对不那么凶险激进,却也时刻威胁着特定人群的健康。它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因素——阳光紧密相连,而某些群体更是处于这场无声战役的高发阵营之中。
长期户外工作者无疑是首当其冲的高危人群。建筑工人、农民、护林员以及交通警察等职业人士,因工作的需要,每日长时间暴露于强烈日光之下。紫外线如同细密且具有侵蚀性的针芒,持续穿透他们的表皮层,直抵深层组织。每一次挥汗如雨地劳作,都是皮肤在接受过量紫外线辐射的过程。这些累积的伤害逐渐改变着细胞的正常生长轨迹,使得基底细胞发生恶变的机率大幅攀升。他们的面部、颈部、手背及前臂等暴露部位,往往是病变的好发区域,岁月与阳光共同在这些地方刻下了潜在危险的印记。
老年人也是基底细胞癌青睐的对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自身的修复机制渐趋迟缓,皮肤作为抵御外界的第一道防线,其功能亦随之衰退。胶原蛋白流失导致皮肤变薄、弹性减弱,对紫外线的屏蔽能力大不如前。过往几十年间所遭受的所有日光损伤开始集中显现,老化的皮肤细胞更容易受到致癌因素的影响而突变。而且,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慢性疾病,身体免疫力相对较低下,难以有效监控并清除异常增殖的细胞,这为基底细胞癌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肤色较浅的人群同样面临较高风险。白皙或淡色的肌肤天然含有较少的黑色素,而黑色素本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用以吸收和散射紫外线的重要保护色素。缺乏足够的黑色素屏障,意味着更多的紫外线能够长驱直入,深入真皮层乃至皮下组织,直接损害基底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欧美国家白种人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种族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们在享受阳光沙滩文化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随之而来的高发皮肤癌代价。即便是在同一地区生活,肤色浅的人相较于深色皮肤者,患基底细胞癌的可能性也要高出许多。
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犹如携带了一份特殊的“命运脚本”。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曾罹患过基底细胞癌或其他类型的皮肤癌,那么个体携带相关易感基因的概率就会增加。这些基因可能影响细胞对紫外线损伤的反应方式,或是干扰正常的细胞周期调控通路,使携带者在同等环境下更容易走向癌变的道路。遗传因素并非注定的结局,但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发病的风险阈值,让这部分人在面对阳光时格外需要警惕。
此外,既往接受过放射治疗的患者也属于高危范畴。放疗虽能精准打击肿瘤病灶,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附带损伤,特别是皮肤组织。受损后的皮肤细胞DNA稳定性降低,在后续生活中再遭遇紫外线等促癌因素刺激时,极易发生二次原发癌症,其中就包括基底细胞癌。这种因治疗引发的迟发性副作用,常常被患者忽视,实则暗藏隐患。
了解这些高危人群的特征,并非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提醒大家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无论是身处烈日下的劳动者,还是安享晚年的长者;无论是天生肤白之人,还是有家族病史者,都应在日常生活里做好防晒措施,定期进行皮肤自查,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毕竟,早发现、早干预,才能将基底细胞癌的危害降至最低,守护肌肤健康,拥抱美好生活。
(王迪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皮肤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