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守护心灵与对抗病魔同样重要

2025-04-21 08:0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 “肿瘤” 二字出现在诊断报告上时,大多数患者会瞬间陷入情绪的漩涡 —— 震惊、恐惧、焦虑、抑郁如同潮水般袭来。临床数据显示,约 40%-60% 的肿瘤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会让患者承受双倍痛苦,还可能影响治疗依从性,甚至降低身体免疫力,延缓康复进程。因此,心理护理与手术、放化疗等医疗手段同样重要,需要家属、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搭建 “心灵防护网”。

一、读懂肿瘤患者的 “情绪密码”: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

肿瘤治疗全程通常分为确诊期、治疗期、康复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患者的心理状态各有不同,护理需 “对症下药”。

确诊初期,患者多处于 “否认与震惊” 状态。有人会反复追问医生 “是不是搞错了”,有人则陷入沉默,拒绝接受现实 —— 这是大脑应对突发打击的自我保护机制,但持续否认会延误治疗配合。随着治疗开始,患者会逐渐面对现实,却又陷入新的情绪困境:化疗带来的脱发、呕吐,放疗引发的皮肤损伤,以及对 “治疗是否有效” 的担忧,会让焦虑与恐惧持续发酵。部分患者还会因失去工作能力、外形改变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拒绝见人。

进入康复期后,新的心理问题又会出现。尽管身体指标逐渐好转,但 “癌症会不会复发” 的担忧会如影随形,有人会过度关注身体细微变化,一次轻微咳嗽、一处皮肤瘙痒都可能引发恐慌;还有人因长期脱离社会,难以重新融入生活,陷入孤独与迷茫。

二、家属与照护者:做患者最温暖的 “情绪支撑”

家属是患者最亲近的人,也是心理护理的 “第一责任人”,但很多家属常因 “用力过猛” 或方法不当,反而加重患者负担。正确的护理应把握三个核心:倾听、共情、适度陪伴。

倾听时要 “少评价、多回应”。患者抱怨治疗痛苦时,不要急于说 “别想太多”“你要坚强”—— 这些话会让患者觉得 “我的痛苦不被理解”。不如换成 “我知道化疗让你很难受,要是累了就靠在我身上歇会儿”,再轻轻拍拍患者的手,用肢体语言传递支持。遇到患者沉默时,无需刻意找话题,安静陪伴也是一种力量,比如坐在旁边读一本书,让患者知道 “你不是一个人在扛”。

日常照护中要避免 “过度保护”。有些家属因担心患者劳累,包揽所有家务,甚至不让患者自己吃饭、穿衣。长期如此会让患者产生 “我是废人” 的负面认知,反而加重自卑。正确的做法是 “适度放手”:体力允许时,让患者参与简单家务,比如叠衣服、摆碗筷,既能转移对病情的注意力,又能重建自我价值感。

此外,家属要学会 “管理自己的情绪”。面对亲人患病,家属难免焦虑、崩溃,但不要在患者面前流露负面情绪 —— 患者的情绪很容易被感染。可以找朋友倾诉、写日记,或寻求专业心理支持,先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才能成为患者的 “情绪稳定器”。

三、专业心理干预:科学化解情绪危机

当患者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抑郁(如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失眠或嗜睡)、严重焦虑(如频繁心慌、无法入睡),或有自杀念头时,仅靠家属护理远远不够,必须寻求专业帮助。

临床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中,认知行为疗法(CBT)效果显著。比如患者因 “脱发” 拒绝出门,心理医生会引导患者改变 “别人会嘲笑我” 的负面认知,通过 “试着戴帽子去小区散步 10 分钟” 的小目标,逐步打破心理障碍。很多医院还会开设肿瘤患者团体心理课,让患者在互相分享中发现 “我不是唯一受苦的人”,这种同伴支持的力量,有时比语言疏导更有效。

对于严重心理问题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短期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不会让患者 “变傻”,也不会产生依赖 —— 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能快速缓解情绪痛苦,为后续心理疏导打下基础。

四、患者自我调节:做自己心灵的 “主人”

心理护理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患者学会自我调节,从 “被动承受” 转为 “主动应对”。简单易行的方法有三种:

一是 “正念呼吸法” 缓解焦虑。每天睡前坐在床上,闭上眼睛,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空气从鼻腔进入、从口腔呼出,当思绪飘到病情上时,轻轻把注意力拉回呼吸 —— 每次练习 10 分钟,能有效降低交感神经兴奋,缓解心慌、失眠。

二是 “兴趣重建” 转移注意力。喜欢画画的可以拿起画笔,爱听音乐的可以学一首新歌,哪怕是每天浇浇花、养养小鱼,也能让大脑从 “病情担忧” 中脱离,激活积极情绪。临床中很多患者通过写 “治疗日记”,记录每天的小进步(如 “今天多吃了半碗饭”“散步时走了 500 米”),逐渐积累信心,走出抑郁。

三是 “主动沟通” 打破孤独。不要因担心 “给别人添麻烦” 而封闭自己,试着向信任的朋友说一句 “我最近有点难,想和你聊聊”—— 真正的朋友会愿意陪伴你;也可以加入正规的肿瘤患者互助群,在安全的环境中分享感受,获得情感支持。

肿瘤治疗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心理状态是 “耐力剂”。无论是家属的陪伴、专业的干预,还是患者的自我调节,最终都是为了让患者在对抗病魔的路上,少一点痛苦,多一点力量。记住:身体在接受治疗,心灵也需要被呵护 —— 当身心同频向前时,康复的希望就会越来越近。

(赵慧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肿瘤内科)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