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 30%-50% 的癌症病例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实现预防。这一数据打破了 “癌症不可防” 的认知误区,揭示出每个人都能通过主动管理日常习惯,为自己构筑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从饮食结构到运动习惯,从烟酒控制到定期筛查,科学的生活方式选择正在成为抵御肿瘤的重要武器。
饮食:构筑防癌的 “营养防线”
膳食管理是癌症预防的核心环节。中国营养学会研究证实,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可使消化道癌症风险降低 40%。每日摄入 30 克全谷物和 500 克 “彩虹蔬果”(涵盖红、橙、绿等多种颜色的蔬菜水果),能通过丰富的膳食纤维和抗氧化剂清除体内自由基,显著降低结肠癌风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加工肉列为 1 类致癌物,建议每周红肉摄入量控制在 500 克以内,相当于平均每天不超过 70 克。
地中海饮食模式为防癌饮食提供了优秀范本,其核心是 “植物性食物为主 + 优质蛋白” 的搭配,建议每周食用 3 次深海鱼类,利用其富含的 ω-3 脂肪酸发挥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烹饪方式同样关键,中国抗癌协会推荐低温清蒸、炖煮,避免高温煎炸产生的苯并芘等致癌物。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酸性体质致癌” 等说法并无科学依据,均衡营养比盲目节食更具防癌价值。
运动:激活身体的 “抗癌机制”
美国癌症协会(ACS)明确建议,成年人每周应进行 150-30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 75-150 分钟高强度运动。这一运动量不仅能帮助维持健康体重,更能直接降低癌症风险。研究表明,规律运动可使乳腺癌风险降低 20%,结直肠癌风险下降 15%,其机制与调节激素水平、改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对于忙碌的现代人,“碎片化运动方案” 更易执行:每天 3 次 20 分钟的快走、上下楼梯代替乘电梯、工作间隙每小时起身活动 5 分钟,都能有效积累运动时长。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久坐每增加 1 小时,癌症风险就会相应上升,因此即使在不运动的日子里,也应保持身体的适度活动。
烟酒:切断明确的 “致癌路径”
烟草与酒精是明确的致癌危险因素。WHO 统计显示,烟草烟雾中含有 7000 多种化学物质,至少 69 种具有致癌性,全球每年因烟草相关疾病死亡的 800 万人中,癌症患者占比极高。酒精则被 IARC 列为 1 类致癌物,已证实与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 7 类癌症直接相关,全球每年有 74 万新癌症病例归因于酒精消费,每 20 例乳腺癌中就有 1 例与饮酒有关。
控制烟酒摄入需采取量化管理: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应超过 2 个标准杯(约相当于 500 毫升啤酒或 150 毫升葡萄酒),女性不超过 1 个标准杯;吸烟者应尽快戒烟,研究显示戒烟 5 年后肺癌风险可下降 50%,戒烟 10 年后风险降至接近不吸烟者水平。
筛查:把握早期的 “治愈机会”
《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5 版)》为不同癌症提供了精准的筛查指南。结直肠癌筛查应从 45 岁开始,高危人群(有家族史、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等)需每年进行粪便免疫化学检测,或每 5-10 年做一次肠镜;乳腺癌筛查中,40 岁以上女性每 1-2 年需进行乳腺 X 线(钼靶)检查,致密型乳腺建议联合 B 超;肺癌高危人群(吸烟 20 年以上、职业暴露者等)应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 CT 检查。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常规体检不等于癌症筛查。以胃癌筛查为例,普通体检的腹部超声难以发现早期病变,而胃镜检查才能有效识别癌前病变。76-85 岁体健者若预期寿命超过 10 年,仍建议维持筛查,85 岁以上则可停止。
环境与疫苗:补充防癌的 “双重保障”
除了生活习惯,环境防护和疫苗接种也是重要的防癌手段。HPV 疫苗可有效预防宫颈癌,乙肝疫苗能降低肝癌风险,尤其推荐高危人群及时接种。在环境方面,应尽量避免室内外空气污染暴露,雾霾天减少户外活动,烹饪时使用油烟机;避免接触霉变食物中的黄曲霉素,减少染发频率,降低化学物质暴露风险。
预防肿瘤是一场需要长期坚持的 “健康投资”。今日选择的健康生活方式,将在 10 年后显现出显著的防癌效果。从调整餐盘里的食物比例开始,从每天的半小时运动做起,从放下手中的烟酒杯践行,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守护者,用科学的生活习惯抵御肿瘤风险,拥抱更长久的健康人生。
(赵慧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肿瘤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