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误吞异物别拍背!急诊医生教你 “海姆立克法” 正确操作指南

2025-05-06 13:1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孩子吃果冻噎住了!快拍背!”“老人吞了鱼刺,赶紧喝醋催吐!” 在急诊室,每当遇到误吞异物的患者,总能听到这样的 “急救建议”。但作为急诊科一名医生,我见过太多因错误处理延误抢救的案例:3 岁孩子吃花生噎住,家长用力拍背导致异物卡得更深,送医时已窒息昏迷;老人吞鱼刺后被要求大口吞咽馒头,结果鱼刺刺穿食道,引发胸腔感染。事实上,误吞异物后,拍背、催吐、喝醋等常见做法往往适得其反,而正确使用 “海姆立克急救法”,才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误吞异物的危险,在于异物堵塞气道或消化道关键部位。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误吞异物导致窒息死亡的儿童超 2000 名,老人因吞咽功能退化,也是高发人群。当异物堵塞气道(医学上称为 “气道异物梗阻”),会导致氧气无法进入肺部,大脑缺氧超过 4-6 分钟就会造成永久性损伤,甚至死亡,抢救的 “黄金时间” 仅有短短几分钟。而拍背会让异物在气流冲击下进一步嵌入气道狭窄处,催吐可能导致异物划伤食道或引发误吸,喝醋对软化鱼刺等硬物作用微乎其微,反而可能刺激消化道黏膜 —— 这些错误操作,往往会把 “可挽救的意外” 变成 “致命的遗憾”。

判断是否需要立即使用海姆立克法,首先要识别气道异物梗阻的典型信号。当有人出现以下情况,尤其是在进食时突然发生,大概率是气道被异物堵塞:

无法说话、咳嗽,或咳嗽声音微弱无力;

面色、嘴唇发紫(发绀),双手用力抓住喉咙,呈现 “窒息痛苦表情”;

意识逐渐模糊,甚至失去意识,呼吸、心跳减弱。

一旦确认发生气道异物梗阻,且患者无法自行咳出异物,必须立即停用拍背等错误方式,根据患者年龄和意识状态,正确使用海姆立克法。

一、成人及 1 岁以上儿童(意识清醒时)

这是最常见的场景,操作核心是通过向上冲击腹部,利用肺部残留气体形成气流,将异物 “顶出” 气道。

站位环抱:施救者从背后环抱患者腰部,让患者弯腰,头部向前倾斜(便于异物咳出),施救者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保持稳定站姿。

定位施力:施救者一手握拳,将拇指侧顶住患者腹部正中线,肚脐与剑突(胸口下方尖形骨头)连线的中点处;另一手包裹住握拳的手,双臂用力收紧。

快速冲击:双手快速向上、向内冲击患者腹部,每次冲击动作要干脆有力,持续重复,直到异物咳出。注意冲击力度需根据患者体型调整,避免过度用力造成肋骨骨折或内脏损伤。

曾有一位 20 岁的年轻人聚餐时误吞排骨,瞬间无法呼吸,同伴立即用上述方法施救,仅 3 次冲击就将排骨咳出,避免了窒息风险。

二、1 岁以下婴儿(意识清醒时)

婴儿气道和腹部都极为脆弱,需采用更温和的 “拍背压胸法”,避免直接冲击腹部。

俯身支撑:施救者坐在椅子上,将婴儿面部朝下,放在前臂上,前臂紧贴婴儿前胸,手卡在下颌处,保持婴儿头部低于躯干(防止异物进一步下滑)。

拍背引流:另一只手的掌根,在婴儿背部两肩胛骨之间,快速拍打 5 次(力度类似 “轻拍但有震动感”),观察异物是否咳出。

压胸辅助:若拍背后异物未排出,将婴儿翻转成面部朝上,放在另一只前臂上,头部仍低于躯干,用食指和中指在婴儿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垂直向下按压 5 次(按压深度约为婴儿胸廓厚度的 1/3),与拍背交替进行,直到异物排出。

需要特别注意,婴儿皮肤娇嫩,拍背和按压时必须控制力度,避免造成损伤。若身边有多人,可一人施救、一人同时拨打 120。

三、意识丧失或无法站立者

当患者失去意识、倒地不起,需结合心肺复苏(CPR)进行急救,步骤更复杂但同样关键。

判断状态:立即呼喊患者,观察其呼吸、心跳,若已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先拨打 120 并寻找体外除颤仪(AED)。

尝试取异物:将患者平躺,跪在其身体一侧,用手指(戴手套或垫纱布)撑开患者口腔,若能看到异物,用手指轻柔勾出(仅在异物位置较浅、容易触及的情况下操作,避免盲目伸手指导致异物推得更深)。

按压胸部:若异物无法取出,立即进行胸外按压(方法与心肺复苏一致:双手交叠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深度 5-6 厘米,频率 100-120 次 / 分钟),每按压 30 次后,查看口腔是否有异物排出,若有则清除,随后继续按压,直到急救人员到场。

四、海姆立克法的 “禁忌” 与 “补充”

掌握正确操作的同时,也要明确哪些情况不适用海姆立克法,避免好心办坏事:

若患者能正常咳嗽、说话,说明气道未完全堵塞,此时无需急于施救,可鼓励其自主咳嗽(咳嗽产生的气流可能比海姆立克法更温和有效),同时密切观察,若咳嗽减弱、出现窒息信号再介入。

误吞异物后,若患者仅表现为吞咽疼痛、进食困难,但呼吸正常,大概率是异物卡在食道(而非气道),此时应立即就医,通过喉镜、胃镜取出,不可使用海姆立克法(可能导致食道损伤)。

孕妇或肥胖者无法实施腹部冲击时,可改为 “胸部冲击法”:施救者从背后环抱患者,双手握拳放在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快速向后冲击胸部,原理与腹部冲击一致,利用胸腔压力排出异物。

作为急诊医生,我想强调:海姆立克法并非 “万能急救术”,但却是应对气道异物梗阻最有效的方法。它不需要复杂的设备,普通人经过简单学习就能掌握,而这短短几分钟的急救,可能就是生与死的距离。建议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人系统学习海姆立克法和心肺复苏,学校、企业也应定期开展急救培训 —— 毕竟,意外从不提前打招呼,多一份急救知识,就多一份生命保障。

最后提醒大家,预防永远是第一道防线:给幼儿喂食时,将坚果、果冻、葡萄等易噎食物切成小块;老人进食时细嚼慢咽,避免边吃饭边说话、大笑;儿童玩耍时,避免将小玩具、纽扣等放入口中。但万一意外发生,记住 “不拍背、不催吐”,果断用正确的海姆立克法施救,才能真正为生命 “打通” 生路。

(杨迪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急诊科)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