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全球范围内高发性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和呼吸道症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与日常生活质量构成严重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84亿慢阻肺患者,每年因该病死亡的人数超过300万。进入冬季后,由于气温骤降导致呼吸道血管收缩、空气湿度显著降低使呼吸道黏膜干燥受损,加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原体活跃度增加,慢阻肺患者面临急性加重的风险较其他季节显著升高。这种急性加重不仅会加速肺功能的恶化进程,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呼吸衰竭、肺心病等致命并发症,因此慢阻肺患者在冬季必须强化自我管理意识,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以预防病情出现突发性加重。
首先,慢阻肺患者应将室内空气环境管理作为冬季防护的首要环节,需严格避免接触香烟烟雾、厨房油烟、燃煤燃气以及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等刺激性化学物质,这些污染物会直接刺激气道黏膜引发痉挛。冬季长时间使用暖气或空调会使室内空气湿度大幅下降至30%以下,建议使用具备湿度调节功能的加湿器,将室内相对湿度稳定控制在40%-60%的适宜范围,以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状态,减轻干咳与气道不适感。同时应坚持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15分钟,通风时可暂至其他房间躲避冷空气,待室内空气置换完成后再返回,确保室内空气新鲜度的同时避免受凉。有条件的家庭可配备空气净化器,选择带有HEPA滤网和活性炭吸附功能的设备,有效过滤空气中的花粉、尘螨等悬浮颗粒物。
其次,药物治疗的规范性与持续性是控制慢阻肺病情的核心保障,患者必须严格遵循呼吸科医生制定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按时按量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控制药物,切勿自行增减剂量或擅自停药。进入冬季后,随着呼吸道敏感性增加,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此外,每年9-10月提前接种流感疫苗,可使慢阻肺患者感染流感的风险降低50%以上;及时接种肺炎球菌疫苗,能有效预防肺炎球菌感染引发的细菌性肺炎,这两类疫苗的联合接种被医学界公认为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重要一级预防措施。
慢阻肺患者在冬季仍需保持适度的体力活动以维持心肺功能储备,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可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气体交换效率。建议选择在室内进行温和运动方式,通过缓慢均匀的呼吸配合肢体舒展,既能活动筋骨又不会加重呼吸负担。运动强度以运动时能正常交谈、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为宜,每次运动持续20-30分钟,每周坚持3-5次。运动前务必做好5分钟热身准备,如原地踏步、关节环绕等,运动后及时更换汗湿衣物,避免因衣物潮湿导致受凉,运动过程中若出现胸闷、气促加剧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并休息。
饮食调理在慢阻肺患者冬季防护中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患者需构建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碳水化合物的营养支持方案。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达到1.2-1.5g/kg体重,可选择鸡蛋、鱼肉、瘦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来源,以修复受损的呼吸道黏膜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多食用新鲜绿叶蔬菜和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提升呼吸道黏膜的防御能力。冬季可适当增加温热易消化的汤羹类食物,如萝卜排骨汤、银耳百合羹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能补充水分。每日饮水量应保持在1500-2000ml左右(心功能正常者),以白开水为宜,分次少量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心脏负担。充足的水分摄入可使痰液保持稀释状态,便于咳出,有效预防痰液堵塞气道引发的呼吸困难。
慢阻肺患者冬季需建立系统症状监测体系,建议准备健康日记,记录呼吸频率、咳痰颜色与痰量、活动耐力等情况。尤其要警惕“急性加重三联征”:呼吸困难加重、咳嗽频率增加且影响睡眠、痰液颜色改变,出现任一症状应立即联系医生或就诊。此外,要戒除吸烟习惯,避免二手烟,限制酒精摄入。保持积极心态很重要,可通过听音乐、交流等缓解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构建全方位支持性照护网络是安全过冬的保障。患者应与家人制定照护计划,指导家属掌握观察方法和氧疗设备使用技巧;与社区医生、护士建立随访机制,通过线上问诊平台每2周沟通病情;加入患者互助组织或社群交流经验。独居或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可配备紧急呼叫设备,形成家庭 - 社区 - 医院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
总之,慢阻肺患者冬季需构建多维度综合防护体系,包括室内环境管理、药物治疗、康复锻炼、膳食调理、症状监测和社会支持网络等协同措施,降低急性加重风险,延缓肺功能衰退,提升生活质量。患者树立科学管理理念,将防护融入生活,保持积极态度,就能掌控病情,维持健康。
(陈萌 洛阳市中心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