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约为10%-15%,尤其在25-45岁女性群体中较为高发。它的核心病理特征是原本应生长在子宫腔内的内膜组织,异常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包括卵巢、盆腔腹膜、输卵管、子宫韧带,甚至可能出现在肠道、膀胱等远离子宫的器官。这些异位的内膜组织与子宫内的正常内膜一样,会受到卵巢激素的周期性调控,在月经期间发生增殖、出血和脱落。但由于异位组织无法像正常经血那样通过宫颈排出体外,积聚在体内的血液和碎片会引发局部炎症反应、组织粘连和纤维化,导致患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不适等症状。更为重要的是,约30%-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伴随不同程度的生育障碍,成为阻碍女性实现"好孕"梦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见的影响是导致盆腔解剖结构的改变。异位内膜组织反复出血引发的炎症反应,会刺激周围组织产生大量炎性渗出物和纤维蛋白沉积,逐渐形成盆腔粘连。这种粘连就像无形的"胶水",可能将输卵管、卵巢与周围器官紧密粘在一起,使原本柔软灵活的输卵管发生扭曲、僵直甚至堵塞。输卵管作为精子与卵子相遇的"鹊桥"和受精卵运输的"生命通道",其伞端拾卵功能和管腔内纤毛摆动功能一旦受损,就会直接阻碍精卵结合,或者导致受精卵无法顺利进入子宫腔,增加异位妊娠(宫外孕)的风险。临床数据显示,重度盆腔粘连患者的输卵管通畅率可降至30%以下,显著降低自然受孕几率。
其次,卵巢功能受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生育的另一重要机制。约17%-44%的患者会在卵巢上形成特征性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因其内含暗褐色、黏稠如巧克力样的陈旧性血液,故俗称"巧克力囊肿"。这些囊肿大小不一,小则几毫米,大则可达十几厘米,会逐渐侵蚀正常卵巢组织,破坏卵泡的生长环境。囊肿压迫还可能导致卵巢皮质变薄、卵泡数量减少,影响优势卵泡的发育和排卵过程。更值得注意的是,异位囊肿还会干扰卵巢局部的激素微环境,使雌激素、孕激素等分泌失衡,同时产生大量炎症因子(如IL-6、TNF-α),进一步抑制卵巢的正常排卵功能,导致排卵障碍或黄体功能不足,降低受孕成功率。
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引发的免疫系统紊乱也在生育障碍中扮演关键角色。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能识别并清除异常细胞,但异位症患者的免疫监视功能出现缺陷,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活性降低,无法有效清除异位内膜组织。相反,这些免疫细胞会被持续激活,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和自身抗体,形成慢性炎症微环境。这种环境不仅会直接损伤精子活力、影响精子穿透卵子的能力,还会改变子宫内膜的容受性——使子宫内膜表面的黏附分子表达异常,降低对受精卵的接纳能力。研究发现,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的种植窗期可能缩短或错位,导致即使精卵成功结合,受精卵也难以在子宫内顺利着床,增加早期流产风险。
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症状严重程度和生育需求制定个体化方案。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口服避孕药(抑制排卵,减少异位内膜活性)、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造成暂时性闭经,使异位内膜萎缩)等,这些药物能有效控制症状、延缓疾病进展,但对已形成的器质性病变效果有限。手术治疗则通过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尽可能切除或破坏异位病灶、分离盆腔粘连、剥除卵巢巧克力囊肿,从而恢复盆腔正常解剖结构。对于中重度患者或术后仍未受孕者,辅助生殖技术是重要选择,其中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可绕过受损的输卵管,直接将胚胎植入子宫,显著提高妊娠率,临床数据显示异位症患者IVF的平均成功率可达30%-40%。
总之,子宫内膜异位症通过盆腔解剖结构改变、卵巢功能损伤、免疫微环境紊乱等多重途径,全方位影响女性生育能力,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对于有生育计划的女性而言,早期识别症状(如进行性痛经、性交痛、不孕等)并及时就医至关重要——通过妇科超声、CA125检测、腹腔镜检查等手段实现早期诊断,可避免疾病进展至严重阶段。治疗过程中,患者需与妇科医生、生殖专家密切协作,根据疾病分期和生育需求,灵活选择药物、手术或辅助生殖技术等治疗手段,并注重术后长期管理,定期复查以防止复发,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受孕成功率,让"好孕"不再受阻。
(康倍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生殖医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