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领域,有一种疾病被形象地称为“不死的癌症”,它虽不直接威胁生命,却以其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特性,给患者带来无尽的痛苦与折磨,这就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据统计,全球约有1.7亿女性深受其扰,中国发病率高达10%-15%,且呈年轻化趋势。它为何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又为何让万千女性陷入身心困境?本文将从疾病本质、症状表现、治疗挑战及心理影响四个维度,揭开这一疾病的复杂面纱。
一、疾病本质:正常组织的“错位生长”
子宫内膜异位症,顾名思义,是子宫内膜组织(本应生长在子宫腔内)“跑”到了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如卵巢、输卵管、盆腔腹膜,甚至远至肺、鼻腔等。这些异位的内膜组织同样受激素调控,随月经周期脱落、出血,但因无法像正常月经一样排出体外,便在局部形成囊肿、粘连或结节,引发慢性炎症反应。
发病机制:目前医学界尚未完全明确其病因,但“经血逆流学说”被广泛接受——月经期部分经血通过输卵管逆流至盆腔,携带的内膜细胞在异位种植生长。此外,遗传、免疫异常、血管生成等因素也可能参与其中。
二、症状表现:从隐匿到剧烈的“身体警报”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多样且隐匿,常被误认为“痛经”或“肠胃问题”,导致诊断延迟平均7-10年。其典型表现包括:
1. 慢性盆腔痛:70%-80%患者有持续性下腹、腰骶部疼痛,经期加重,甚至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内侧。这种疼痛可能因粘连、炎症刺激神经末梢引发,严重时可影响日常活动。
2. 性交痛与排便痛:异位病灶侵犯阴道穹窿或直肠时,性生活或排便会加剧疼痛,导致患者回避亲密行为,影响夫妻关系。
3. 月经异常: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可能因卵巢功能受累或子宫腺肌症(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导致。
4. 不孕:30%-50%患者合并不孕,异位病灶破坏卵巢结构、阻塞输卵管,或引发免疫异常,阻碍受精与着床。
5. 特殊部位症状:若病灶累及膀胱,可能出现经期血尿;累及肠道,则有便血或腹泻;极少数情况下,肺部病灶可能导致经期咯血。
三、治疗挑战:复发率高与生育需求的双重困境
子宫内膜异位症目前无法根治,治疗目标以缓解疼痛、改善生育功能、延缓进展为主,但面临两大难题:
1. 药物依赖与副作用:
· 激素治疗:通过抑制卵巢功能(如口服避孕药、GnRH-a药物)减少月经,控制病灶生长,但可能引发低雌激素症状(如潮热、骨质疏松),且停药后易复发。
· 止痛药:仅能暂时缓解疼痛,长期使用可能损伤胃黏膜或肝肾。
2. 手术风险与复发:
· 保守性手术:切除可见病灶,保留生育功能,但术后5年复发率高达40%。
· 根治性手术(切除子宫及双侧卵巢):适用于无生育需求且症状严重者,但会彻底剥夺生育能力,并引发早衰等后遗症。
生育难题:对于年轻患者,治疗需在保护生育力与控制疾病间权衡。即使成功妊娠,孕期激素变化也可能刺激病灶生长,产后复发风险增加。
四、心理影响:被忽视的“隐形创伤”
长期疼痛、生育压力与治疗副作用,使患者易陷入焦虑、抑郁甚至自我否定。一项调查显示,6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存在心理障碍,部分人因疾病影响职业发展或社交活动,形成“慢性病-心理负担-病情加重”的恶性循环。
五、科学应对:早诊早治与多学科管理
尽管子宫内膜异位症难以根治,但通过以下方式可有效控制病情:
1. 提高认知,及时就诊:若痛经持续加重、伴随性交痛或不孕,需警惕子宫内膜异位症,尽早通过超声、MRI或腹腔镜确诊。
2. 个体化治疗:根据年龄、症状、生育需求制定方案,如年轻患者优先尝试药物联合腹腔镜手术,术后尽快试孕;无生育需求者可考虑放置曼月乐环(局部释放孕激素)减少复发。
3. 长期管理:将疾病视为“慢性病”,定期随访,调整生活方式(如适度运动、避免高雌激素饮食),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不死癌症”之名,源于其反复发作的特性与治疗困境,但医学的进步正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通过科学认知、规范治疗与社会支持,万千女性完全有可能摆脱疼痛枷锁,重获生活掌控权。正如一位患者所言:“我们不是在与疾病战斗,而是在学习如何与它共存,并依然活得精彩。”
(郭书焕 郑州市妇幼保健院 妇产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