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功能就像身体里的 “隐形肌肉”,负责记忆、思考、判断、注意力等一系列脑力活动。和身体肌肉一样,长期不锻炼就会 “松松垮垮”,变得迟钝、无力;而经常锻炼,就能保持灵活和强大。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认知功能这部分 “肌肉” 更需要主动锻炼,才能延缓衰退,让大脑始终保持活力。
一、认知功能为啥会 “变松”?这些因素在 “偷懒”
认知功能的衰退就像肌肉萎缩,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针对性锻炼,避免 “肌肉” 变松。
1. 年龄增长是 “自然趋势”。随着年龄增加,大脑的神经细胞会逐渐减少,神经突触的连接也会变弱,就像肌肉纤维随着年龄增长会变细一样,认知功能的 “肌肉” 也会自然出现衰退。这种衰退通常从中年后期开始,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等,但通过锻炼可以大大延缓这个过程。
2. “不用则废” 加速衰退。如果长期不使用大脑,比如退休后无所事事、很少思考、缺乏社交,认知功能就会像长期卧床的肌肉一样快速萎缩。大脑需要持续的信息输入和思维活动来维持神经细胞的活跃度,缺乏刺激会导致神经连接减少,认知能力下降。
3. 慢性疾病 “悄悄破坏”。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会损伤脑血管,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就像肌肉缺乏血液滋养会变弱一样,大脑缺血缺氧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此外,睡眠障碍、抑郁症等也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加速认知 “肌肉” 的松弛。
4. 不良生活习惯 “拖后腿”。长期吸烟、酗酒会损伤神经细胞;高糖、高脂肪饮食会导致大脑代谢紊乱;缺乏运动则会减少大脑的氧气供应和营养输送。这些不良习惯就像给认知 “肌肉” 蒙上了一层枷锁,让它无法正常发挥力量。
二、锻炼认知功能:从 “记忆力” 开始练
记忆力是认知功能中最容易被感知的部分,就像肌肉中的 “肱二头肌”,经常锻炼能变得强壮。通过简单有趣的方法训练记忆力,能让大脑保持对信息的捕捉和储存能力。
1. “碎片记忆” 随时练。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零散时间锻炼记忆力,比如买菜时不写清单,试着记住要买的 3-5 样东西;走在路上时,留意路边的 3 种植物或 5 个招牌,回家后试着回忆它们的样子和名称。这种碎片化的记忆训练就像做 “小哑铃” 运动,能随时刺激大脑的记忆区域,增强记忆的敏锐度。
2. “联想记忆” 帮大忙。记住新信息时,试着把它和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比如记人名时,把 “李红” 和 “红色的花朵” 联系起来,看到红色就容易想起这个名字;记电话号码时,把数字拆分成熟悉的组合(如生日、纪念日)。联想就像给记忆找了个 “挂钩”,让新信息能牢牢挂在大脑中,不容易忘记。
3. “重复记忆” 有技巧。重复是强化记忆的好方法,但不是机械地重复。可以采用 “间隔重复法”:刚记住的事情,30 分钟后复习一次,晚上睡前再复习一次,第二天早上醒来后再回忆一次。这种有间隔的重复比一次性重复 10 遍更有效,能让记忆在大脑中 “扎根” 更深。
4. “感官记忆” 多调动。记忆时多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比如记一首诗时,不仅看文字,还要大声读出来(听觉),想象诗中的画面(视觉),多感官参与能让大脑对信息的印象更深刻,就像用多种器械锻炼同一处肌肉,能让肌肉更结实。
三、锻炼 “思维能力”:让大脑 “转起来”
思维能力就像认知功能中的 “核心肌群”,负责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经常锻炼能让大脑更灵活、更有逻辑性。
1. “逻辑游戏” 常玩玩。数独、填字游戏、拼图等逻辑游戏,能让大脑的逻辑思维区域保持活跃。玩数独时,需要不断推理、排除错误答案,就像在大脑中进行 “逻辑体操”;拼图则需要观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锻炼空间思维能力。每天玩 15-20 分钟,能有效锻炼思维的缜密性。
2. “反向思考” 换角度。平时思考问题时,试着从相反的角度想一想,比如习惯用右手做事的人,偶尔用左手刷牙、吃饭,这种 “反向行为” 能打破思维定式,刺激大脑的不同区域。讨论问题时,也可以试着站在不同立场思考,比如 “如果我是对方,会怎么想”,这种反向思考能让思维更全面,避免僵化。
3. “学习新技能” 强刺激。学习一项新技能,比如学一门乐器、一种新语言、广场舞的新舞步,能让大脑建立新的神经连接,就像给肌肉增加新的运动方式,让肌肉更全能。学习时,大脑需要记忆新规则、协调手眼配合、克服困难,整个过程能全面锻炼思维能力,而且新技能带来的成就感还能增强锻炼的动力。
4. “分类归纳” 练条理。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做分类归纳练习,比如整理衣柜时,按季节、颜色或款式分类;整理书架时,按书籍类型、作者分类。这个过程需要大脑分析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锻炼归纳思维能力。甚至看电视时,也可以试着归纳节目中的主要观点,让大脑始终处于 “条理化” 的工作状态。
四、锻炼 “注意力”:让大脑 “聚光灯” 更明亮
注意力就像认知功能中的 “聚焦灯”,能让人集中精神处理信息。注意力不集中,就像灯光涣散,无法清晰捕捉目标,通过锻炼能让这盏 “灯” 更明亮、更稳定。
1. “专注做事” 不分心。做一件事时,尽量排除干扰,比如吃饭时不看电视,看书时把手机调成静音。开始时可以从短时间专注做起,比如专注看书 10 分钟,然后慢慢延长到 20 分钟、30 分钟。这种 “专注训练” 就像锻炼肌肉的耐力,能让大脑逐渐适应长时间的集中思考。
2. “感官聚焦” 练敏锐。试着用单一感官专注于某件事物,比如闭上眼睛,专注听周围的 3 种声音,并分辨它们的来源;或者吃饭时,专注品尝食物的味道、口感,感受每一口的咀嚼。这种感官聚焦练习能增强大脑对特定信息的捕捉能力,让注意力更敏锐。
3. “任务切换” 练灵活。注意力不仅需要集中,还需要灵活切换,比如先做饭,然后洗碗,再浇花,在不同任务间快速切换时,保持注意力的稳定。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需要切换的小事,比如一边听新闻一边叠衣服(在熟练的基础上),锻炼大脑在不同活动间转换注意力的能力,避免注意力 “固化” 在一件事上。
4. “数字游戏” 练集中。玩一些需要高度集中的数字游戏,比如 “舒尔特方格”(在方格中按顺序找数字)、“听数字倒数”(听到一串数字后倒着说出来)。这些游戏能强制大脑集中注意力处理信息,就像做 “高强度间歇训练”,快速提升注意力的集中度。
五、“社交活动”:认知功能的 “集体锻炼课”
社交活动就像认知功能的 “集体健身课”,在和他人互动的过程中,能同时锻炼记忆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多个方面,比单独锻炼更有效。
1. “聊天交流” 多动脑。和家人、朋友聊天时,多讨论一些需要思考的话题,比如新闻事件、电影情节、生活经验,而不是简单的寒暄。聊天时需要听清楚对方的话(注意力)、记住对方的观点(记忆力)、组织自己的语言回应(思维能力),整个过程就是对认知功能的综合锻炼。而且愉快的聊天还能让人心情愉悦,促进大脑分泌有益激素。
2. “集体活动” 齐参与。参加社区的集体活动,比如合唱团、广场舞队、手工小组等,在集体活动中,需要记住活动规则、配合他人的节奏、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些都能锻炼认知功能。比如合唱团需要记住歌词(记忆力)、跟上旋律(注意力)、和他人协调发声(思维与反应),多种认知能力在互动中得到提升。
3. “教别人做事” 强记忆。把自己会的技能教给别人,比如教孙辈写作业、教朋友用智能手机,在教的过程中,需要理清思路(思维能力)、记住步骤(记忆力)、根据对方的反应调整方法(注意力),这种 “输出式” 的社交活动能强化大脑对知识的掌握,就像肌肉锻炼中的 “抗阻训练”,让认知功能更强大。
4. “分享回忆” 练记忆。和老同事、老邻居一起回忆过去的事情,比如上学时的趣事、工作时的经历,在回忆和讨论中,不仅能唤醒沉睡的记忆(锻炼记忆力),还能通过他人的补充修正自己的记忆,让大脑保持对过往信息的处理能力。这种回忆式的社交充满乐趣,让人在轻松中锻炼认知功能。
六、锻炼认知功能:这些 “细节” 不能少
锻炼认知功能和锻炼肌肉一样,需要注意方法和细节,才能避免 “受伤”,达到最佳效果。
1. “循序渐进” 不贪多。刚开始锻炼时,选择难度适中的活动,比如记 3 样东西、玩简单的数独,随着能力提升,再慢慢增加难度。如果一开始就挑战太难的任务,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放弃锻炼。就像肌肉锻炼不能一开始就举太重的哑铃,循序渐进才能持续进步。
2. “结合兴趣” 易坚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锻炼方式,比如喜欢音乐的人可以学唱歌记歌词,喜欢运动的人可以在运动时记路线。有兴趣的事情更容易坚持下去,而坚持是认知功能锻炼的关键,就像喜欢跑步的人更容易坚持长期跑步,效果也更好。
3. “融入生活” 不刻意。把认知锻炼融入日常生活,而不是刻意安排 “锻炼时间”,比如买菜时计算价格(思维能力)、记家人的生日(记忆力)、走路时观察周围环境(注意力)。生活化的锻炼更自然,不会让人觉得有压力,更容易长期坚持。
4. “保证基础” 是前提。认知功能锻炼需要以健康的身体为基础,保证充足的睡眠(大脑修复的时间)、均衡的饮食(提供营养,如鱼类、坚果中的脑黄金)、适度的运动(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就像肌肉锻炼需要足够的蛋白质和休息,认知锻炼也需要身体的 “后勤保障”。
认知功能这部分 “隐形肌肉”,需要像锻炼身体肌肉一样,每天花点时间有意识地锻炼。从记忆小事开始,到玩逻辑游戏、参与社交活动,多种方式结合,就能让认知功能保持 “紧致”,不变得 “松松垮垮”。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把认知锻炼当成日常习惯,就像每天散步一样自然。记住,大脑越用越灵,只要坚持锻炼,认知功能就能保持活力,让生活更自如、更有质量。
(应依欣 河南省人民医院 老年医学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