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呼吸系统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宛如一位“沉默的杀手”,悄然影响着众多患者的生活质量。它带来的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让患者仿佛被无形的枷锁束缚,活动能力受限,生活质量大打折扣。然而,慢阻肺患者并非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锻炼,我们完全可以像健身一样,锻炼自己的肺,让肺部重新焕发生机。
认识慢阻肺,了解康复的必要性
慢阻肺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暴露等因素,都可能引发慢阻肺。患病后,患者的肺部气道变得狭窄,气流受限,导致呼吸变得困难。
很多患者认为,一旦患上慢阻肺,就只能依靠药物维持,康复锻炼意义不大。其实不然,康复锻炼对于慢阻肺患者至关重要。它能够增强呼吸肌的力量,提高肺活量,改善通气功能,减轻呼吸困难症状,提高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还能减少急性发作的次数,降低住院率。
呼吸训练:给肺“做体操”
呼吸训练是慢阻肺康复的基础,就像给肺部做了一套独特的“体操”。
腹式呼吸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呼吸方法。患者可以取仰卧位或舒适的坐位,放松全身肌肉。一只手放在胸部,另一只手放在腹部。用鼻子缓慢吸气,让腹部尽量鼓起,放在腹部的手随着腹部隆起而抬起,而放在胸部的手则尽量保持不动。然后,用嘴巴慢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放在腹部的手随着腹部凹陷而下降。每次练习10 - 15分钟,每天进行2 - 3次。长期坚持腹式呼吸,可以增加膈肌的活动范围,提高肺的通气量。
缩唇呼吸也是一种常用的呼吸技巧。患者用鼻子吸气,然后通过缩成吹口哨状的嘴唇缓慢呼气,吸气与呼气的时间比大约为12或13。缩唇呼吸可以增加气道内的压力,防止小气道过早塌陷,有助于气体更充分地排出。
有氧运动:为肺“加油助力”
有氧运动就像给肺部加了一把“助力器”,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耐力和免疫力。
散步是一种适合大多数慢阻肺患者的有氧运动。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速度和距离。开始时,可以每天散步15 - 20分钟,逐渐增加到30分钟以上。散步时,要保持正确的姿势,抬头挺胸,步伐均匀,呼吸自然。
太极拳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注重呼吸与动作的配合。通过练习太极拳,患者可以调节呼吸,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同时还能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游泳对于肺功能较好的慢阻肺患者来说,也是一项很好的运动。游泳时,水的浮力可以减轻身体的重量,减少关节的压力,同时水的阻力又能起到锻炼肌肉的作用。不过,患者在游泳前要做好热身运动,选择水温适宜的泳池,并控制好游泳的时间和强度。
力量训练:为肺“打造坚实后盾”
力量训练可以为呼吸肌提供支持,就像为肺部打造了一个坚实的“后盾”。
上肢力量训练可以通过举哑铃、使用弹力带等方式进行。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握住哑铃或弹力带,缓慢地向上举起,然后再缓慢放下。每次练习10 - 15次,每天进行2 - 3组。上肢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肩部和手臂的肌肉力量,帮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更轻松地完成一些动作,如穿衣、洗漱等。
下肢力量训练可以选择深蹲、踮脚尖等动作。深蹲时,双脚与肩同宽,缓慢下蹲,然后缓慢站起。踮脚尖时,双脚并拢,缓慢踮起脚尖,再缓慢放下。下肢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腿部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减少跌倒的风险。
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康复锻炼时,慢阻肺患者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锻炼前要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锻炼后要进行放松活动,避免运动损伤。其次,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如果在锻炼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头晕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锻炼,并休息片刻。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此外,患者还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接触空气污染和职业粉尘,预防呼吸道感染。
慢阻肺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锻炼,我们完全可以像健身一样,锻炼自己的肺,提高生活质量。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掌握这些康复秘籍,让肺部重新充满活力,拥抱健康美好的生活。
(李会德 柘城县申桥乡中心卫生院 全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