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视人群越来越多,近视手术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许多近视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和上班族,常常会问:“如果做了近视手术,是不是就彻底告别眼镜了?”“手术是不是一劳永逸?”
事实上,近视手术并不像很多广告宣传的那样简单,它既不是“万能钥匙”,也不是“终身保障”。想要真正了解近视手术,我们需要从近视形成的原因、手术原理、可能的风险以及术后护理等方面逐步揭开它的真面目。
一、近视是怎么形成的?
近视的核心问题在于:眼睛的光学系统与眼轴长度不匹配。
正常眼睛:光线经过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刚好聚焦在视网膜上。
近视眼:眼轴过长或角膜屈光力过强,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导致远处物体看不清。
因此,近视不是单纯的“角膜问题”,它往往与遗传、环境、用眼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近视手术的基本原理
目前常见的近视手术主要有两大类:
角膜激光类手术
LASI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K/PRK(准分子激光表层切削术)
全飞秒SMILE(小切口微透镜取出术)
通过激光切削角膜,改变角膜弧度,从而调整光线的聚焦点。
人工晶体植入手术(ICL)
在眼内植入一枚“隐形眼镜”,帮助聚焦光线,适用于高度近视、角膜薄或不适合激光手术的人群。
简而言之:近视手术不是“治愈近视”,而是通过改变眼睛的屈光状态,让视力达到清晰的效果。
三、为什么说手术不是“一劳永逸”?
1.近视手术不能改变眼轴长度
手术改变的是角膜弧度,而不是眼轴。
近视本质上的“病根”(眼轴过长)依然存在。
因此,做完手术后,患者依然属于“近视眼”,只是暂时不用戴眼镜。
2.术后仍有可能再次近视
如果术后长期用眼不当(如熬夜、玩手机、用眼强度大),视力可能再次下降。
尤其是青少年眼轴还在发育,即使做了手术,也有复近视的风险。
3.手术不能预防近视并发症
高度近视患者,即使通过手术恢复了好视力,仍可能面临眼底疾病风险:
视网膜脱离
黄斑变性
青光眼
白内障
这些风险与手术无关,而与眼轴过长密切相关。
4.手术效果存在个体差异
部分患者术后可能有干眼、眩光、夜间视力下降等问题。
角膜厚度、角膜曲率、瞳孔大小都会影响手术效果。
近视手术的利与弊
优势:
摆脱眼镜束缚,生活更方便。
运动、化妆、拍照更自由。
对部分职业(如飞行员、警察、军人)可能有帮助。
不足:
属于眼科手术,存在感染、角膜并发症风险。
长期效果并非绝对稳定,部分人可能再次近视。
高度近视患者即使手术,眼底病风险依然存在。
因此,近视手术是一种“矫正手段”,而不是“根治方法”。
四、谁适合做近视手术?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手术。一般要求:
年龄≥18岁,近视度数稳定至少2年;
近视度数≤1000度,散光≤500度;
角膜厚度足够、无圆锥角膜等角膜疾病;
无严重干眼症、葡萄膜炎、青光眼、白内障等眼病;
无严重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未控制、免疫性疾病)。
手术前必须经过全面的眼科检查,才能决定是否适合。
五、术后如何维护?
避免过度用眼:手术后长时间盯屏幕仍会增加复近视风险。
注意用药与复查:遵医嘱点眼药水,定期复查角膜情况。
预防干眼症:注意眨眼、必要时使用人工泪液。
长期关注眼底健康:高度近视患者需定期做眼底检查。
六、常见的误区
“做了手术就永远不会近视了”
❌错。手术只能改变角膜形态,不能阻止近视加深。
“任何人都能做手术”
❌错。存在严格适应症和禁忌症。
“做手术比戴眼镜更健康”
❌错。手术是“权衡利弊”的选择,健康角度并不优于眼镜。
“手术后就不用再管眼睛了”
❌错。术后仍要保护视力,定期体检。
总结
近视手术可以让人暂时摆脱眼镜的束缚,改善生活质量,但它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终极解决方案”。
手术本质是视力矫正,而非治愈近视。
眼轴过长、眼底病变等问题依然存在。
是否选择手术,应根据自身情况,在专业眼科医生指导下决定。
换句话说:近视手术能帮你看清世界,但能不能一直清晰,还要靠你日常的科学用眼与持续管理。
(王颖爽 河南省人民医院 河南省立眼科医院 眼科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