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DR拍片的流程注意事项与骨骼疾病诊断应用

2024-06-13 16:2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作为当代医学影像的常规手段,已全面取代传统胶片时代。它以探测板直接采集穿透人体后的X线信号,经模数转换即时形成高分辨率灰阶图像,为骨骼疾病的筛查、诊断、随访提供快捷而经济的依据。DR拍片看似简单,却涉及辐射防护、体位设计、参数优化、后处理判读诸多环节,任何细节疏忽都可能降低图像质量,甚至掩盖病变。本文从患者与医护人员双重视角系统梳理DR拍片流程中的关键注意事项,并结合常见骨骼疾病阐述其诊断价值与限度,帮助公众在“拍片子”这一日常医疗场景中既能配合得当,又能读懂报告中的专业表述。

一、DR拍片前准备:信息、沟通与防护并重

1. 临床信息完整传递

骨骼影像并非“看图说话”,准确的病史决定投照体位与读片思路。患者应主动提供主诉部位、受伤机制、疼痛持续时间、既往手术史、内固定物材质、过敏史及怀孕可能;临床医师需在申请单中简明书写疑诊方向,例如“左腕外伤三小时,需排除舟骨骨折”或“右髋疼痛半年,怀疑股骨头坏死”。信息缺失常导致投照角度不足或对比侧遗漏,增加重复摄片几率。

2. 金属异物与服饰管理

金属在X线下产生高亮伪影,可遮蔽细微骨折线。检查前需移除项链、文胸搭扣、钥匙、手机、硬币、膏药及含金属印花的衣物。骨科术后患者若携带外固定架、石膏、支具,应告知技师材料类型:碳纤维石膏对射线衰减较小,可酌情保留;金属外固定架则需在投照野之外或拆除后拍摄。对于无法配合的婴幼儿,可在安抚睡眠后使用一次性无纺布固定带,避免家长手持造成运动伪影。

3. 妊娠评估与辐射防护

虽然DR检查的辐射剂量远低于CT,但性腺、乳腺、甲状腺对射线仍较敏感。育龄女性需如实回答末次月经,疑似早孕时应由医生权衡利弊,优先选择无辐射的超声或MRI。确需拍片时,采用铅橡胶屏蔽围裙遮盖盆腔,使用最小照射野及低剂量模式,并记录剂量面积乘积(DAP)以备查档。

4. 心理与时间准备

部分患者因疼痛或恐惧无法配合体位,导致图像模糊。技师应提前用通俗语言解释“吸气屏气”“保持不动”的指令,必要时给予镇痛或分次拍摄。老年人、帕金森患者、脊柱侧弯者需额外支撑垫,减少晃动。儿童可让家属穿戴铅衣在旁陪伴,缩短分离焦虑时间。

二、投照流程中的技术要点:体位、剂量、后处理

1. 体位标准化与特殊角度

骨骼DR的核心是“解剖结构无重叠、病变显示最大化”。以腕关节为例,舟骨骨折需加拍尺偏位,使舟骨长轴展开;骨盆正位要求双足内旋十五度,抵消股骨颈前倾角;膝关节负重正侧位可真实反映关节间隙狭窄程度。技师在摆位时须触摸骨性标志,确保中心线对准靶面,避免斜向放大失真。

2. 管电压与管电流的个体化

高电压(kVp)可提高穿透力,减少软组织对比,适合肥胖者或骨盆等厚部位;低电压(kVp)增强骨与软组织对比,用于儿童、四肢远端。自动曝光控制(AEC)虽方便,但对非均质部位(如肩肱骨头、跟骨)容易过曝或欠曝,此时应切换手动模式,根据部位厚度选择靶片距(SID)一百至一百八十厘米,配合小焦点以提高空间分辨率。

3. 防散射与滤线栅使用

肢体厚度超过十二厘米时,散射线显著增加图像灰雾。成人骨盆、腰椎、髋关节必须使用八比一至十比一的滤线栅,栅比越高,散射线滤除越彻底,但对中心线准直要求也更严格。儿童脊柱侧弯筛查则可采用“栅移动”或“气隙技术”,在降低剂量的同时保持对比。

4. 数字后处理参数的合理调用

DR系统提供多频增强、动态范围压缩、边缘锐化、组织均衡等算法。骨窗应突出骨小梁细节,抑制软组织噪声;创伤急诊可启用“自动裁剪”与“金属伪影抑制”,减少内固定物产生的条状伪影。任何后处理均需在原始数据备份基础上进行,防止过度增强导致“假骨折线”或“假囊肿”。

三、骨骼疾病诊断中的DR价值与读片要点

1. 创伤性疾病:骨折与脱位

DR仍是急性骨创伤的一线工具。长管状骨骨折需观察皮质连续性、骨折线走行、成角移位程度;关节内骨折还需评估关节面塌陷、碎片数目。腕部舟骨骨折在初诊时阴性率约十五,若临床高度怀疑而DR未见明显骨折,应于十至十四天后复查,届时骨质吸收可使骨折线增宽。骨盆、髋臼等高能量损伤需加拍入口位、出口位及Judet斜位,以判断骨盆环稳定性。DR对隐匿性肋软骨骨折、脊髓骨性损伤评估有限,需结合CT三维重建。

2. 代谢与内分泌骨病:骨质疏松、佝偻病、甲旁亢

骨质疏松早期仅表现为骨小梁稀疏、皮质变薄,椎体横行骨小梁减少、纵行骨小梁相对凸显;中晚期出现椎体双凹变形、楔形压缩。DR虽无法定量骨密度,但可通过Singh指数(股骨近端骨小梁分级)粗略评估。佝偻病典型征象包括干骺端增宽、杯口样改变、临时钙化带模糊;成人软骨病则呈假骨折线(Looser带),多见于肩胛骨外侧缘、股骨颈内侧。原发性甲旁亢可见骨膜下骨吸收,指骨桡侧、牙槽硬板消失,晚期出现棕色瘤及“胡椒盐”样颅骨颗粒。

3. 关节疾病:退行性骨关节炎、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

膝关节退变在负重正位片显示关节间隙非对称狭窄、胫骨平台边缘骨赘、软骨下骨硬化及囊变;髌骨轴位可评估髌股关节对合。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梭形肿胀、近端指间关节均匀狭窄、边缘侵蚀;晚期出现关节半脱位、天鹅颈畸形。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DR需拍Ferguson位,早期可见关节面模糊、局限性硬化;进展期呈对称性关节间隙消失、骨性强直,脊柱呈“竹节样”改变。

4. 骨肿瘤与瘤样病变:良恶性鉴别

DR是骨肿瘤诊断的入口,可观察病灶部位、边界、基质、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良性肿瘤多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晰,可见硬化缘,如骨囊肿呈“坠落碎片征”,软骨瘤可见点环状钙化。恶性肿瘤则呈浸润性破坏,边界模糊,骨膜反应呈层状、针状或Codman三角,如骨肉瘤可见云絮状瘤骨,尤文肉瘤呈洋葱皮样骨膜反应。DR对早期骨髓浸润不敏感,若临床持续疼痛而平片阴性,应进一步行MRI或核素骨扫描。

5. 骨感染:骨髓炎与结核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仅表现软组织肿胀、脂肪层消失,发病七至十天后方出现干骺端弥漫性骨质疏松、虫蚀样破坏,随后骨膜新生骨呈层状增厚,可并发病理性骨折。慢性期出现死骨、骨壳及窦道。骨结核好发于脊椎,DR可见椎间隙狭窄、相邻椎体边缘破坏、椎旁梭形冷脓肿,晚期形成角状后凸。与化脓性脊柱炎相比,结核的骨破坏早于椎间隙狭窄,且少有骨硬化反应。

四、DR诊断限度与互补影像策略

DR对软组织分辨率有限,无法直接评估骨髓水肿、关节软骨、肌腱韧带损伤;对复杂解剖区域(颅底、骶骨、跗骨)存在结构重叠,容易漏诊。若患者症状持续而DR阴性,需根据疑诊方向选择CT、MRI或超声。CT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细微骨折线、关节面塌陷及骨片移位,尤其适用于骨盆、跟骨、腕骨、面颅骨。MRI对骨髓病变敏感,可早期发现隐匿性骨折、骨挫伤、缺血坏死及脊髓损伤。超声则用于评估婴幼儿髋关节发育不良、肩袖撕裂及软组织脓肿。核素骨扫描一次成像可全身寻找骨转移灶,但特异性低,需结合DR或CT定位。

五、患者常见疑问与专业解答

1. “拍片会不会吃很多射线?”

成人一次手指DR有效剂量约零点零零一毫西弗,相当于乘坐飞机北京往返上海所受宇宙辐射;胸片约零点零二毫西弗,骨盆约零点七毫西弗,远低于公众年剂量限值一毫西弗。现代DR系统配备自动曝光、脉冲透视、铜滤过等技术,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三十至五十剂量,患者无需过度担忧。

2. “为什么拍完还要等报告?”

DR图像需在PACS工作站上由放射科医师放大、调窗、对比侧测量,并结合临床病史出具结构化报告。复杂病例需多位高年资医师会诊,甚至与既往外院影像对照,这一过程通常需要三十至一百二十分钟。急诊绿色通道会在三十分钟内发布初步口头报告,正式图文报告仍需二次审核以保证准确。

3. “报告写‘未见明显骨折’是否一定没骨折?”

DR对非移位或平行于射线的细微骨折存在假阴性。若疼痛持续,应在一至两周后复查,或改行CT、MRI。临床医师可依据体检压痛、骨擦音、轴向叩击痛决定是否继续制动,不可仅凭“未见骨折”即让患者完全负重。

4. “为什么同一部位要拍两个位置?”

骨骼是三维结构,单一体位难以全面评估。以踝关节为例,正位可观察胫距关节间隙及内外踝骨折,侧位可判断后踝骨折及距骨脱位;若缺少任一位置,可能遗漏三踝骨折之一。患者应理解配合,不可因疼痛拒绝摆位。

5. “儿童拍片会影响生长发育吗?”

儿童骨骺对射线敏感,但DR系统提供儿科专用程序,自动降低管电压、管电流,并使用快速曝光时间(小于十毫秒)减少运动伪影。检查时采用铅围裙遮盖非投照部位,可将有效剂量降至成人四分之一以下。与延误诊断导致的畸形愈合相比,合理防护下的DR获益远大于风险。

六、未来展望:低剂量、人工智能与功能成像

新一代光子计数探测器可将X线直接转换为电信号,去除传统闪烁体带来的光散射,实现零电子噪声,剂量再降五十,空间分辨率提升至一百微米,有望早期发现骨小梁微骨折。人工智能算法通过深度卷积网络,已能在DR图像上自动标注骨折线、测量髋臼角度、评估骨龄,并在零点三秒内完成初筛,显著缩短急诊等待时间。双能量DR(DEDR)利用高低能谱分离技术,可一次成像获得钙图与软组织图,用于痛风尿酸结晶检测、骨髓水肿间接评估,为传统DR赋予功能信息。随着PACS云端化,患者将拥有个人影像电子护照,跨院就诊无需重复拍片,进一步降低群体辐射剂量。

七、总结

DR拍片作为骨骼疾病诊疗的“守门人”,其价值不仅取决于机器性能,更贯穿临床沟通、体位精准、剂量优化、诊断思辨的全程。公众了解流程注意事项,可在检查中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曝光;临床医师掌握各病种DR表现与限度,能在阴性结果时及时启动互补影像,避免漏诊误诊。随着低剂量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DR将在骨骼健康管理中继续扮演高效、经济、可及的核心角色,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安全、更精准的影像服务。

(杨伟新 宝丰县人民医院 影像中心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