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内科学中肾病风湿的辨证施护:不同证型护理方法有何差异?

2024-10-15 17:1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中医内科学将肾病与风湿性疾病视为“内伤肾气,外感风邪”的复杂病症,其护理需遵循“辨证施护”原则,即根据患者体质、症状及病理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不同证型在饮食调护、运动指导、情志调节及中医特色技术应用上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临床常见证型展开分析。

一、肾病常见证型及护理差异

(一)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调和阴阳

①症状表现:微量泡沫尿(尿蛋白定量小于1.0g/24h)、腰酸乏力、口干目涩、手足心热,舌红苔薄,脉细数。

②护理要点:

1. 饮食调护:以益气养阴为主,多食莲子、山药、木耳等食物,忌辛辣、油腻。例如,每日可食用100g清蒸鲈鱼搭配50g山药粥,既补充营养又减轻肾脏负担。

2. 情志调节:通过书法、音乐疗法舒缓焦虑情绪,避免因病情反复产生抑郁心理。

3. 中医技术:耳穴压豆取肾、肝、心穴,每日按压1~3分钟,配合温灸足三里、气海穴以补益正气。

(二)脉络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①症状表现:持续性镜下异形红细胞尿、腰部刺痛、皮肤赤红缕(蟹爪纹路),舌有瘀斑,脉涩。

②护理要点:

1. 饮食调护:多食活血散结食物,如山楂、香菇、黑木耳,忌生冷硬物。例如,每日饮用1杯山楂红枣茶促进血液循环。

2. 运动指导:选择低强度运动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每日1次,每次15分钟,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尿加重。

3. 中医技术:遵医嘱使用丹参注射液活血化瘀,配合荞麦包外敷腰部(温度40℃,每次20分钟),缓解局部瘀滞。

(三)风湿内扰证:祛风除湿,利水消肿

①症状表现:泡沫尿(尿蛋白定量大于1.0g/24h)、水肿、头身酸楚、皮肤瘙痒,苔薄腻,脉弦。

②护理要点:

1. 饮食调护:以祛风利湿为主,多食薏苡仁、冬瓜、茯苓,水肿严重者需无盐饮食。例如,膜性肾病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按“1.45×P+1.0g/Kg”计算(P为24小时尿蛋白量)。

2. 生活起居:保持皮肤干燥,下肢水肿者抬高足部,阴囊水肿使用阴囊托。每日记录出入量,监测血压及体重变化。

3. 中医技术:中药药浴(水温40~42℃,浸没全身30分钟)缓解瘙痒,配合艾灸足三里、肾俞穴温阳利水。

二、风湿病常见证型及护理差异

(一)风寒湿痹证: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①症状表现:关节冷痛、遇寒加重、舌苔白腻,脉弦紧。

②护理要点:

1. 饮食调护:多食温热食物,如生姜、羊肉、桂圆,忌生冷寒凉。例如,冬季可饮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每周2次。

2. 运动指导:选择太极拳或五禽戏,每日30分钟微汗为度,避免关节过度负重。

3. 中医技术:艾灸关元、足三里(每穴15分钟)温通经络,配合生姜花椒水(水温40℃)熏洗患处。

(二)风湿热痹证: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①症状表现:关节红肿灼热、口渴烦闷、舌红苔黄,脉滑数。

②护理要点:

1. 饮食调护:多食清热利湿食物,如绿豆、赤小豆、薏苡仁,忌辛辣燥热。例如,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每日可食用200g冬瓜薏米粥。

2. 生活起居:保持环境通风干燥,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关节疼痛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3. 中医技术:刺络放血疗法(大椎穴点刺放血5~10ml)泻热解毒,配合中药熏蒸(药汽温度≤42℃,每次20分钟)缓解肿痛。

(三)肝肾亏虚证:补益肝肾,强筋健骨

①症状表现:腰膝酸软、屈伸不利、头晕耳鸣,脉沉细。

②护理要点:

1. 饮食调护:多食补益肝肾食物,如黑芝麻、枸杞、核桃,配合优质蛋白。例如,骨质疏松患者每日可食用20g黑芝麻糊+1个鸡蛋。

2. 运动指导:长期坚持八段锦锻炼,重点练习“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3. 中医技术:独活寄生汤内服,配合中药全结肠灌洗(药液温度37~39℃,置管深度50cm)清除毒素,每周1次。

三、辨证施护的核心原则

1. 动态调整:根据病情变化及时修正护理方案。例如,风湿热痹证患者转为慢性期后,需从清热利湿转为补益肝肾。

2. 综合干预:结合饮食、运动、情志及中医技术,形成“四位一体”护理模式。

3. 预防复发:通过健康宣教(如避免劳累、慎用肾毒性药物)降低疾病复发率。临床实践表明,系统实施辨证施护可使肾病患者蛋白尿减少30%,风湿病患者关节疼痛评分降低40%。

四、结语

中医内科学中肾病风湿的辨证施护,强调“同病异护”与“异病同护”的结合。通过精准辨识证型,制定差异化护理方案,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未来,随着智能穿戴设备监测生命体征及AI证型识别技术的应用,中医护理将向精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为慢性病管理提供更科学的解决方案。

(杨蕊 南阳市中医院 肾病风湿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