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中风,每21秒就有一人因此死亡。神经内科专家强调,中风抢救的核心在于“时间就是大脑”——发病后4.5小时是溶栓治疗的黄金窗口期,错过这一时机,脑细胞将以每分钟190万的速度死亡,导致永久性残疾甚至死亡。然而,超过60%的患者因未能及时识别早期症状而延误治疗。本文将从神经内科视角,解析中风的3个关键早期征兆,并指导如何抓住黄金抢救时间。
一、黄金抢救时间:4.5小时为何是生命线?
中风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其中缺血性中风占比约80%。当脑动脉被血栓堵塞时,受累脑区在4.5分钟内开始出现不可逆损伤,4.5小时后坏死范围将显著扩大。此时,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可溶解血栓,恢复血流,但超过这一时间窗,药物可能导致颅内出血风险激增。
临床数据:
发病3小时内溶栓的患者,70%可实现生活自理;
发病4.5小时内溶栓的患者,这一比例降至50%;
超过6小时溶栓的患者,致残率高达80%。
二、3个关键早期征兆:快速识别“中风120”
神经内科专家总结出“中风120”口诀,帮助公众快速识别中风前兆:
1.张脸不对称:口角歪斜的“微笑警报”
当患者尝试微笑时,若一侧口角下垂、鼻唇沟变浅,提示面神经或皮质脑干束受损。这可能由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引起,是缺血性中风的典型表现。
自测方法:令患者“露齿笑”,观察两侧口角是否对称;抬眉时,检查双侧额纹是否一致。
2.只手臂无力:单侧肢体“飘忽感”
当患者平举双臂时,若一侧手臂无法保持水平、5秒内即下垂,或持物时突然坠落,提示对侧大脑运动区缺血。这种“飘忽感”可能伴随肢体麻木,是锥体束损伤的标志。
病理机制:大脑运动皮层通过锥体束控制对侧肢体运动。当血栓堵塞大脑中动脉时,运动区神经元因缺血死亡,导致对侧肢体无力。
家庭急救:发现患者单侧肢体无力时,立即让其平躺,头部偏向一侧;记录症状出现时间,这是溶栓治疗的关键依据。
3.(聆)听语言障碍:吐字不清的“语言危机”
当患者突然出现说话含糊、词不达意,或完全无法言语时,需警惕左侧大脑语言中枢(布罗卡区或韦尼克区)缺血。这种“语言危机”可能伴随理解障碍,即患者能听到声音但无法理解含义。
鉴别要点:构音障碍:吐字不清,但能理解指令;运动性失语:能理解但无法表达;感觉性失语:无法理解且表达混乱。
紧急处理:避免让患者进食或饮水,防止误吸;反复询问简单问题(如“今天星期几?”),评估理解能力。
三、黄金抢救时间内的行动指南
当发现上述任一征兆时,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 第一时间拨打120
告知调度员“疑似中风”,并准确描述症状;
避免自行驾车送医,急救车配备专业设备和医护人员。
2.保持患者体位安全
让患者平躺,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
松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
避免喂食、喂水或服用药物。
3.记录关键时间节点
症状出现时间:精确到分钟;
最后一次正常时间:如“患者22:00入睡时正常,23:15发现口角歪斜”。
4.选择具备溶栓条件的医院
优先送往有“卒中中心”认证的医院;
途中联系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缩短检查时间。
四、预防胜于治疗:高危人群的“中风防火墙”
1.控制“三高”
血压:目标值<140/90mmHg;
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血脂:LDL-C<2.6mmol/L(高危人群<1.8mmol/L)。
2.健康生活方式
戒烟:吸烟使中风风险增加2倍;
限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25g,女性<15g;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
3.定期筛查
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房颤患者需遵医嘱抗凝治疗。
五、结语: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
中风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每提前一分钟治疗,就可能挽救数百万脑细胞。神经内科专家呼吁公众牢记“中风120”口诀,在发现早期征兆时立即行动。同时,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定期筛查和健康生活方式,可显著降低中风风险。让我们共同筑起“中风防火墙”,守护每一个宝贵的生命时刻。
(韩冰妹 南阳市中医院 主治医师 脑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