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数据显示,我国55岁以下帕金森病患者占比已从5%升至18%,其中不乏20~30岁的青年患者。这场“年轻化”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风暴,正打破公众对帕金森病的传统认知。
一、打破认知误区:年轻人并非帕金森病的“免疫群体”
误区1:“帕金森病=老年病”
传统观念中,帕金森病被视为60岁以上人群的“专利”。然而,神经内科专家指出,该病本质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渐进性死亡导致的运动障碍,其发生与年龄无绝对关联。遗传因素、环境毒素暴露、脑外伤、药物副作用等均可能成为青年发病的诱因。例如,携带LRRK2基因突变的家族性帕金森病患者,发病年龄可早至20岁;长期接触农药的农场青年,患病风险较常人高3倍。
误区2:“手抖=帕金森病”
青年群体中,约30%的震颤症状并非帕金森病所致。特发性震颤、甲状腺功能亢进、焦虑症等均可引发手抖。神经内科通过“静止性震颤”特征进行鉴别: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频率为4-6赫兹,呈“搓丸样”,安静时明显,活动时减轻;而特发性震颤多在持物时加重,且无肌强直、运动迟缓等伴随症状。
误区3:“青年患者症状轻,无需治疗”
青年帕金森病患者常因代谢旺盛、神经可塑性较强,初期症状较老年患者隐匿,但病情进展可能更快。研究显示,青年患者从发病到需轮椅辅助的平均时间较老年患者缩短40%,且更易出现认知障碍、抑郁等非运动症状。神经内科强调,早期干预可显著延缓疾病进程,青年患者对左旋多巴等药物的敏感性也优于老年群体。
二、神经内科视角:帕金森病的五大早期信号
信号1:静止性震颤——从“手指微颤”到“全身波动”
约70%的帕金森病患者以静止性震颤为首发症状。青年患者初期可能仅表现为单侧手指“搓丸样”震颤,频率4~6次/秒,情绪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随着病情进展,震颤可扩散至同侧下肢及对侧肢体,甚至累及下颌、口唇。
信号2:肌强直——“肢体僵硬”的隐匿警报
肌强直表现为肌肉持续紧张,关节被动运动时阻力均匀增高,呈“铅管样”或“齿轮样”僵硬。青年患者常描述为“穿衣时手臂像灌了铅”“转身需多步完成”。面部肌强直可导致“面具脸”,即表情减少、眨眼频率降低。神经内科查体时,可通过“轮替动作试验”(如快速翻掌)评估肢体协调性,青年患者完成速度较常人慢30%~50%。
信号3:运动迟缓——“精细动作”的衰退预警
运动迟缓是帕金森病的核心症状,青年患者初期可能仅表现为系鞋带、扣纽扣变慢,书写时字迹逐渐变小(“小写症”)。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起床、翻身困难,行走时上肢摆动幅度减小。
信号4:姿势步态异常——“平衡感”的悄然流失
疾病早期,青年患者可能出现轻度姿势异常,如头部前倾、躯干屈曲。行走时步幅缩短、拖步,转弯时易失去平衡。神经内科通过“后拉试验”(轻拉患者双肩,观察其恢复站立姿势的能力)评估平衡功能,青年患者恢复时间较常人延长1~2秒。
信号5:非运动症状——“嗅觉与睡眠”的早期线索
约90%的帕金森病患者在运动症状出现前5~10年,即存在嗅觉减退或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BD)。青年患者常表现为对香蕉、咖啡等气味的识别困难,或夜间梦游、大喊大叫。
三、神经内科诊疗路径:从早期筛查到多学科管理
1. 精准诊断:神经内科的“三步法”
病史与查体:详细询问震颤起始部位、运动症状特点,进行“肌强直分级评分”。
影像学检查:头部MRI排除脑血管病,DAT-SPECT(多巴胺转运体显像)辅助确诊。
基因检测:对早发型患者进行LRRK2、PARKIN等基因筛查,明确遗传背景。
2. 个体化治疗:青年患者的“特殊方案”
药物治疗:青年患者优先选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普拉克索),减少左旋多巴长期使用导致的剂末现象。
手术治疗:对药物疗效不佳者,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可显著改善运动症状,青年患者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率较老年患者高25%。
康复管理: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水疗等非药物干预,延缓肌肉僵直进展。
3. 多学科协作:青年患者的“全周期照护”
精神心理科:针对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联合抗抑郁药物。
康复医学科:制定个体化步态训练计划,使用防抖餐具等辅助器具。
营养支持科: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高蛋白饮食干扰药物吸收,增加抗氧化食物摄入。
四、结语:早筛早治,青年群体的“生命防线”
帕金森病的年轻化趋势,正敲响公众健康警钟。神经内科专家呼吁,青年群体若出现持续震颤、动作迟缓或嗅觉减退,应及时至神经内科就诊,通过“嗅觉测试+DAT显像”实现早期筛查。对于已确诊患者,需建立“药物-康复-心理”全周期管理模式,定期进行运动功能评估。这场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赛跑,唯有以科学认知为盾、以早期干预为矛,方能守护青年群体的生命质量与尊严。
(韩冰妹 南阳市中医院 主治医师 脑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