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外伤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从轻微擦伤到危及生命的颅脑损伤均可能发生。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头部外伤就诊的患者超300万人次,其中约15%需要紧急手术干预。面对突发情况,现场急救的及时性与科学性直接决定患者预后。本文结合神经外科最新指南,系统讲解头部外伤的急救流程与二次伤害预防策略。
一、急救黄金原则:评估、止血、防护三步走
1. 快速评估伤情:识别危险信号
头部外伤后,需在10秒内完成初步评估:
意识状态: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喊,观察是否有反应。若出现昏迷、嗜睡或清醒后再次昏迷,提示可能存在颅内出血。
呼吸与循环:检查患者胸廓起伏,触摸颈动脉搏动。若呼吸停止或脉搏微弱,立即启动心肺复苏。
出血情况:观察伤口是否持续渗血,若头皮裂伤超过5cm或动脉喷射性出血,需优先止血。
神经系统体征:若出现瞳孔不等大、肢体偏瘫、抽搐或言语不清,提示脑组织受压或脑疝形成。
2. 科学止血:避免致命误区
头部出血处理需遵循“直接压迫、清洁包扎”原则:
头皮裂伤: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毛巾直接压迫伤口,持续10~15分钟。若伤口嵌入异物(如玻璃碎片),切勿拔出,用绷带固定异物两侧。
颅骨骨折伴脑脊液漏:让患者平躺,头部偏向出血侧(如左耳流血则左侧向下),用无菌纱布轻敷外耳道,严禁堵塞或冲洗,防止逆行性颅内感染。
头皮撕脱伤:将撕脱组织用干净布包裹,与患者一同送医,争取显微外科再植机会。
3. 维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头部外伤患者常因呕吐物或分泌物阻塞气道,需采取以下措施:
体位管理:将患者置于侧卧位(昏睡体位),头部后仰15°,防止舌根后坠。
异物清除:用手指缠纱布清除口腔内呕吐物、假牙或血块,必要时使用口咽通气道。
吸氧支持:若现场有便携式氧气设备,可给予低流量吸氧(2~3L/min),改善脑组织缺氧。
二、搬运与转运:避免二次损伤的关键
1. 固定与搬运:减少脑组织晃动
颈椎保护:若怀疑颈椎损伤(如高处坠落、车祸),需用颈托固定颈部,保持头、颈、躯干呈一直线。
多人协作:至少3人协同搬运,一人托住头部,两人分别托住肩部和臀部,避免头部扭曲或颠簸。
转运工具:优先使用担架或平板车,若条件有限,可让患者平躺于硬质门板上。
2. 转运途中监测:持续评估生命体征
意识观察:每5分钟评估一次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若评分下降2分以上,需立即联系医院准备急诊手术。
血压管理:避免血压过低(收缩压<90mmHg)导致脑灌注不足,或过高(收缩压>160mmHg)引发再出血。
疼痛控制:若患者剧烈头痛,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禁用阿司匹林,防止出血加重)。
三、特殊场景处理:针对性应对策略
1. 儿童头部外伤:关注迟发性损伤
儿童颅骨薄、脑组织柔嫩,外伤后易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需特别注意:
观察期延长:即使初期CT正常,也需留院观察24~48小时。
呕吐处理:若频繁呕吐伴嗜睡,需立即复查头颅CT,排除硬膜外血肿。
安抚情绪:用玩具或动画片分散注意力,减少哭闹导致的颅内压波动。
2. 老年人头部外伤:预防并发症
老年人常合并骨质疏松、凝血功能障碍,外伤后需:
防跌倒设施:住院期间使用床栏,地面铺设防滑垫。
药物调整:暂停抗凝药(如华法林),必要时使用维生素K拮抗。
营养支持:通过鼻饲管给予高蛋白、易消化饮食,预防肺部感染。
四、康复与预防:从急救到长期管理
1. 急性期康复:早期介入
物理治疗:伤后24~48小时开始被动关节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
认知训练:通过计算机辅助系统改善记忆力,适用于额叶损伤患者。
心理干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2. 长期预防:降低复发风险
安全防护:儿童佩戴合格头盔(冲击吸收能力>200g),建筑工人使用安全帽(抗穿透性>4.9J)。
疾病管理:高血压患者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糖尿病患者HbA1c<7%。
定期随访:每6-12个月复查头颅MRI,监测脑积水或癫痫灶形成。
五、结语:科学急救,守护生命之光
头部外伤的急救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从现场评估到转运监护,从急性处理到长期康复,每一个环节都需严格遵循医学规范。记住,您的冷静与专业,可能是患者重获新生的关键。若遇突发情况,请立即拨打120,并按照本文指南科学施救。
(刘森 南阳市中医院 脑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