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辨证施护”在脑病(如眩晕、失眠)护理中的具体应用

2023-10-14 11:1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中医“辨证施护”是以整体观念为核心,结合“辨证论治”理论,针对疾病不同阶段及患者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的方法。在脑病护理中,这一理念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病情信息,分析病因、病位、病性,进而实施针对性护理,尤其对眩晕、失眠等常见脑病具有显著效果。

一、辨证施护的理论基础与核心原则

中医认为,脑为“髓海”,与肾、心、肝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肾主骨生髓,心主神明,肝主疏泄,三者失调均可引发脑病。例如,长期情志不舒导致肝郁化火,上扰清窍,可能引发头痛、眩晕;心脾两虚导致气血不足,则可能引发失眠。辨证施护的核心在于“同病异护”与“异病同护”:

同病异护:同一疾病因证型不同需采取不同护理。如眩晕患者,若属肝阳上亢型,需平肝潜阳;若属痰浊中阻型,则需化痰降浊。

异病同护:不同疾病若病机相同,可采用相似护理。如失眠与眩晕患者,若均属气血亏虚型,均可通过补益气血的食疗和穴位按摩改善症状。

二、眩晕的辨证施护实践

眩晕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症,中医将其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四型,护理方案如下:

1. 肝阳上亢型

症状: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护理要点:

情志调护:避免情绪激动,可通过聆听《江河水》《汉宫秋月》等商调式音乐平抑肝火。

饮食调理:多食芹菜、菊花、山楂等平肝食物,忌辛辣、羊肉等助火之品。

针灸治疗:选取百会、风池、太冲等穴位,用泻法针刺以平肝潜阳。

起居指导: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强光刺激,睡眠时头高脚低位以利气血下行。

2. 痰浊中阻型

症状:头晕昏沉,胸闷恶心,舌苔白腻,脉濡滑。

护理要点:

饮食调理:以薏苡仁、赤小豆、冬瓜等健脾化湿食物为主,忌肥甘厚味。

中药熏洗:用苍术、厚朴煎汤熏洗足部,促进痰浊排出。

穴位按摩:按揉内关、丰隆、足三里等穴,每穴3分钟,每日2次,以化痰降浊。

起居指导:保持室内干燥,避免潮湿环境加重痰湿。

3. 气血亏虚型

症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失眠,舌淡脉细。

护理要点:

饮食调理:多食红枣、桂圆、山药等补益气血食物,可熬制黄芪粥、党参粥。

针灸治疗:选取气海、血海、足三里等穴,用补法针刺以益气养血。

情志调护:鼓励患者参与轻度活动,如散步、太极拳,避免过度思虑。

起居指导:注意保暖,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睡眠。

三、失眠的辨证施护实践

失眠以入睡困难、多梦易醒为主症,中医将其分为肝火扰心、痰热内扰、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四型,护理方案如下:

1. 肝火扰心型

症状:心烦不寐,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护理要点:

情志调护:通过冥想、深呼吸放松身心,避免与人争执。

饮食调理:多食苦瓜、黄花菜等清肝泻火食物,可用夏枯草、菊花泡茶。

耳穴压豆:选取神门、肝、心等穴,贴压王不留行籽,每日按压3次,每次1分钟。

起居指导:睡前1小时停止使用电子设备,保持卧室黑暗安静。

2. 心脾两虚型

症状: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护理要点:

饮食调理:多食莲子、百合、酸枣仁等养心安神食物,可熬制归脾汤。

穴位按摩:睡前按摩神门、三阴交、安眠等穴,每穴2分钟,以促进睡眠。

音乐疗法:聆听《春江花月夜》《紫竹调》等羽调式音乐,以滋阴养心。

起居指导:建立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午睡不超过30分钟。

3. 痰热内扰型

症状:心烦失眠,胸闷脘痞,口苦痰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护理要点:

饮食调理:以海带、鲜竹笋等清热化痰食物为主,忌油腻甜食。

中药调理:服用温胆汤加减,注意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

拔罐疗法:在背部膀胱经拔罐,每周2次,以祛湿化痰。

起居指导: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潮湿环境加重痰热。

四、辨证施护的现代价值与展望

中医辨证施护在脑病护理中的优势在于其整体观和个体化特征。例如,一项针对脑卒中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结合针灸和康复训练的辨证施护方案,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32%,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提高41%。未来,随着中医护理与现代医学的深度融合,辨证施护可通过智能化设备(如舌象分析仪、脉象检测仪)实现精准辨证,同时结合大数据分析优化护理方案。

中医“辨证施护”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哲学。它通过动态调整护理策略,帮助脑病患者实现身心平衡,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补充方案。

(张琼琼 南阳市中医院 脑病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