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作为中医内科学的重要范畴,涵盖中风、眩晕、失眠、痴呆等多种疾病,其核心病机多与“神失所养”“气血逆乱”相关。中医强调“形神共养”,居家护理需兼顾“养神”与“调身”,通过情志调节、生活起居、饮食调护及康复训练等综合手段,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本文结合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系统阐述脑病患者居家护理的核心要点。
一、养神:调摄情志,守护元神之本
1. 情志调节:疏肝解郁,宁心安神
脑病患者常因疾病导致焦虑、抑郁或情绪波动,中医认为“七情过激”会损伤脏腑功能,加重病情。例如,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常伴急躁易怒,需通过“以情胜情”法调节:
音乐疗法:聆听《胡笳十八拍》《紫竹调》等角调式音乐,疏肝理气;
冥想训练:每日静坐15分钟,配合腹式呼吸,默念“松”字,缓解紧张情绪;
移情易性:鼓励患者参与书法、绘画等兴趣活动,转移对疾病的过度关注。
2. 睡眠管理:顺应昼夜,固护真气
《黄帝内经》提出“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脑病患者需严格遵循“子午觉”原则:
睡眠环境:保持卧室黑暗安静,温度控制在20~22℃,使用遮光窗帘及耳塞;
睡前仪式:睡前1小时饮用酸枣仁茶,配合足底涌泉穴按摩,促进心肾相交;
禁忌事项: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晚餐忌咖啡、浓茶及辛辣食物。
临床案例显示,规律睡眠可使中风后抑郁发生率降低40%。
3. 心理支持: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脑病患者常因功能障碍产生自卑心理,需通过家庭-社区联动模式提供支持:
家属培训:指导家属掌握沟通技巧,避免使用“你怎么又忘了”等否定性语言;
病友互助:组织线上病友会,分享康复经验,如痴呆患者通过“球体涂色训练”改善认知功能;
专业干预:对严重焦虑患者,联合中医心理门诊采用“五音疗法”结合认知行为治疗。
二、调身:通调气血,恢复脏腑功能
1. 饮食调护:辨证施食,药食同源
中医强调“药补不如食补”,需根据证型制定个性化食谱:
肝阳上亢型眩晕:禁用羊肉、辣椒等辛热之品,推荐芹菜粥、菊花决明子茶;
气血亏虚型失眠:多食龙眼肉、红枣,配合黄芪当归炖鸡,每周2次;
痰浊中阻型痴呆:以薏苡仁、赤小豆熬汤,忌肥甘厚味,控制每日食盐摄入<5g。
现代研究证实,Omega-3脂肪酸可改善脑血流,建议每日摄入深海鱼100g。
2. 运动康复:动静结合,循序渐进
运动需遵循“三因制宜”原则,结合患者功能状态制定方案:
被动训练:中风偏瘫患者早期采用Bobath握手训练,每日3次,每次10分钟;
主动运动:能独立行走者,进行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式,每日2组,每组8次;
禁忌警示: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劳则气耗”,运动后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以内。
数据显示,持续3个月的中医康复训练可使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提高35%。
3. 针灸推拿: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家庭护理可结合简易针灸及推拿手法:
穴位按摩:
失眠:按揉神门、安眠穴,配合百会穴艾灸,每次15分钟;
眩晕:点按风池、太冲穴,以酸胀感为度;
耳穴压豆:选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心、肾、神门穴,每周2次,双耳交替;
安全提示:非专业人员避免深刺,孕妇禁用合谷、三阴交等穴。
4. 环境调适:顺应四时,避邪防病
中医强调“人与天地相参”,需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护理方案:
春季防风:保持室内干燥,避免直接吹风,佩戴薄围巾保护颈部;
夏季祛湿:使用空调除湿功能,饮食添加茯苓、扁豆等健脾食材;
秋季润燥:增加梨、百合等白色食物摄入,室内使用加湿器;
冬季保暖:重点保护头部、足部,睡前热水泡脚至微汗为度。
三、辨证施护:个体化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1. 中风患者:分期护理,预防复发
急性期:绝对卧床,床头抬高15~30°,每2小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
恢复期:开展作业疗法,如用筷子夹豆子训练手部精细动作;
后遗症期:定期监测血压、血脂,遵医嘱调整降压药剂量,避免“直立性低血压”。
2. 痴呆患者:安全防护,认知训练
环境改造:安装防滑地板、扶手,危险物品(刀具、药物)上锁;
记忆辅助:使用日历、便签提示用药时间,佩戴定位手环防止走失;
认知刺激:每日进行10分钟数字广度训练,或通过“老照片回忆”激活海马体功能。
3. 癫痫患者:规避诱因,急救准备
生活禁忌:避免熬夜、闪光刺激,禁止游泳、驾驶等高危活动;
发作处理:发作时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记录发作时间;
长期管理:定期复查脑电图,调整抗癫痫药物剂量,避免突然停药。
四、结语
中医内科学视角下的脑病居家护理,需以“养神”为纲,通过情志调节、睡眠管理、心理支持构建精神防护网;以“调身”为目,运用饮食、运动、针灸及环境调适等手段恢复生理功能。临床实践表明,系统实施上述方案可使脑病患者3个月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50%,复发率降低30%。未来需进一步结合智能穿戴设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推动中医居家护理向精准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张琼琼 南阳市中医院 脑病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