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与老年人罹患阑尾炎时,其危险性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这主要源于生理特点、免疫反应差异及临床表现的特殊性。由于这两大群体常出现“不典型症状”,导致诊断延迟或误诊率升高,进而增加穿孔、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以下从病理机制、症状特征和诊疗挑战三方面展开分析。
儿童阑尾炎:隐匿进展与快速恶化的双重困境
儿童的阑尾组织结构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管腔相对狭窄且壁薄,淋巴组织丰富的特点使其在感染初期就容易因肿胀而阻塞腔隙。这种解剖学弱点使得炎症进程极为迅猛——从黏膜层到全层坏死可能仅需数小时。更棘手的是,患儿往往无法准确描述疼痛位置,加之表达能力有限,早期可能仅表现为间歇性脐周钝痛、食欲减退或低热,容易被误认为普通肠胃炎。部分孩子会伴随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进一步混淆诊断方向。当典型转移性右下腹痛尚未显现时,病情已悄然进入化脓甚至坏疽阶段。此外,儿童大网膜发育不全,难以有效包裹病灶形成局限性脓肿,一旦穿孔,感染性物质迅速扩散至整个腹腔,引发弥漫性腹膜炎的概率是成人的3倍以上。临床数据显示,超过60%的儿童阑尾穿孔发生在就诊后12小时内,凸显了早期识别的重要性。
老年人阑尾炎:衰退机体下的沉默危机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全身器官功能呈退行性改变,阑尾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局部血供减少,组织修复能力大幅下降。这类患者的炎症反应被严重削弱,白细胞计数可能不升反降,体温也常维持正常水平,形成“静默型”感染模式。他们更多以非特异性症状为主诉:如持续乏力、腹胀不适、排便习惯改变或轻度意识模糊,这些表现极易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并发症相混淆。特别是合并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的老人,连基础的主诉都可能缺失。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手术耐受性较差,而延迟手术又会显著提高死亡率。研究证实,70岁以上患者从发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每延长一天,死亡风险就增加15%。这种矛盾困境要求医生必须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对老年患者的细微体征保持高度警觉。
跨年龄层的共性挑战与应对策略
无论是儿童还是老人,其核心难点均在于打破“典型症状依赖症”。对于儿童群体,家长需警惕那些看似普通的消化道症状突然加重的情况,尤其是当孩子拒绝跳跃或行走时(因腹部肌肉紧张引发疼痛)。体检时应重点观察麦氏点压痛、反跳痛等体征,必要时结合超声或CT检查。针对老年人,则要建立“排除法”思维——当出现不明原因的代谢紊乱、精神状态改变时,应将腹部急症纳入鉴别诊断范围。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精准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基层医疗机构仍存在设备不足的问题,此时动态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成为关键辅助手段。预防方面,普及公众教育至关重要:教会家属识别危险信号,强调“症状不典型不等于病情轻微”的观念,避免因侥幸心理延误治疗时机。
总之,儿童与老年人作为特殊高危人群,其阑尾炎的凶险之处在于症状的欺骗性和病程的凶险性并存。只有通过提高临床警惕性、优化多学科协作流程、加强公众健康宣教,才能构建起抵御这一“隐形杀手”的有效防线。
(张小军 内乡县第二人民医院 外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