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阑尾炎的关键在于理解其独特的症状演变规律——尤其是从初始的“胃痛”逐渐转移至右下腹这一经典表现。这种疼痛位置的改变并非偶然,而是与阑尾的解剖位置和炎症扩散路径密切相关。以下是具体判断方法和医学原理的详细解析:
第一步:警惕“伪胃痛”——早期迷惑信号
许多患者最初会误以为自己得了胃炎或消化不良,因为阑尾炎常以中上腹部(即俗称的“胃区”)隐痛或胀痛起病。这是由于内脏神经对疼痛的定位模糊所致:当阑尾黏膜受到刺激时,大脑接收到的信号会投射到邻近的脊髓节段对应的区域(T8-T10),导致患者感觉像“胃不舒服”。此时可能伴随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误诊为普通肠胃问题。但需注意,这种疼痛通常不会因进食而缓解,反而可能在数小时后逐渐加重并向右下方蔓延。
第二步:锁定标志性体征——麦氏点压痛
随着炎症进展,阑尾壁充血肿胀甚至穿孔,局部腹膜受累后会产生固定且明确的压痛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的“麦氏点”(McBurney点)。医生用手指轻压此处时,患者会感到尖锐刺痛;若突然松手引发反跳痛(Blumberg征阳性),则高度提示腹膜炎的存在。这一体征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重要依据,但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例如,儿童、孕妇或肥胖者因解剖变异可能导致压痛点偏移,此时需动态观察疼痛迁移轨迹。
第三步:解码疼痛转移机制
为何疼痛会从“胃部”转移到右下腹?这涉及两个阶段的病理生理过程:
内脏痛阶段:早期炎症局限于阑尾腔内,通过交感神经纤维传入中枢,表现为定位不清的钝痛;
躯体痛阶段:当炎症突破浆膜层波及壁层腹膜时,体神经(肋间神经)被激活,产生精准的局部压痛和反跳痛。这种转变如同地图上的坐标校正,帮助临床医生定位病灶。值得注意的是,约30%的患者可能不会出现典型转移性腹痛,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或免疫抑制人群,他们的反应可能被掩盖,导致延误诊断。
第四步:辅助检查验证猜想
实验室检测可提供客观线索: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C反应蛋白上升提示细菌感染;尿常规排除泌尿系统疾病引起的类似症状。影像学检查中,超声可发现肿大的阑尾及周围渗出液,CT扫描则能清晰显示阑尾直径>6mm、粪石嵌顿或周围脂肪间隙模糊等特征性改变。但这些工具并非万能,最终仍需回归临床表现进行决策。
第五步:鉴别诊断排除干扰项
需与多种急腹症相区分:右侧输尿管结石多伴血尿和肾区叩击痛;妇科疾病如卵巢囊肿蒂扭转常有月经史异常;胆囊炎疼痛位于右季肋区并放射至肩背部。此外,回盲部肿瘤、克罗恩病等慢性病也可能模拟阑尾炎表现,但病程更长且缺乏急性发作特点。对于育龄期女性,必须常规进行妇科检查以排除异位妊娠破裂等致命情况。
行动指南:何时该紧急就医?
若出现以下组合症状应立即就诊:
持续性右下腹痛超过6小时;
发热伴寒战;
无法站立或行走(因疼痛加剧);
腹胀、排气排便停止(提示肠梗阻风险)。
延迟治疗可能导致阑尾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甚至感染性休克,死亡率随时间推移显著升高。
总结:破解转移之谜的关键思维
阑尾炎的诊断本质是一场“时空推理游戏”——通过追踪疼痛的起点、路径和终点,结合体征与检查,还原疾病发展的时间线。记住:没有单一症状能确诊阑尾炎,但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如同侦探小说中的关键线索,引导我们揭开疾病的真相。当身体发出警报时,及时寻求专业评估永远是最安全的应对方式。
(张小军 内乡县第二人民医院 外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