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患于未然”意思是在祸患还没有发生之前就采取措施加以防备。在医学领域,这个成语同样适用,尤其是在面对诸如结直肠息肉这类潜在的健康隐患时。通过及时的筛查、诊断和手术治疗,我们可以有效预防息肉的癌变,从而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一、结直肠息肉
结直肠息肉是隆起于结直肠表面的肿物,可以是腺瘤,也可以是肠黏膜的增生肥厚,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息肉。息肉有单发或者多发,也有遗传性或者非遗传性。由于90%以上的结直肠癌由息肉恶变而来,因此,一旦发现息肉,通常建议尽早切除。
肠息肉患者通常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一般在肠镜检查时才被发现。不过,一些结肠息肉可能导致患者大便习惯和规律的改变,如便秘、腹泻等;直肠的息肉可导致里急后重;较大的息肉可能导致溃疡和出血;巨大息肉可导致肠梗阻和肠套叠。
结直肠息肉的确切病因未知,可能与生活方式有关,如高脂肪饮食、纤维摄入量不足、吃大量的红肉、吸烟、饮酒、肥胖等。此外,遗传因素和长期炎症刺激(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也容易导致息肉的发生。腺瘤性息肉占结肠息肉的绝大部分,属于癌前病变,是结肠癌的“近亲”,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结直肠息肉的诊断
发现结肠息肉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结肠镜检查。通过结肠镜,医生可以直接观察到息肉的形态、大小及位置,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此外,还可以利用活检钳进行取样,送病理检查,以确定息肉的性质。
结肠息肉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根据形态可分为隆起型、平坦型和凹陷型;根据大小可分为微小息肉(长径≤5mm)、小型息肉(长径>5mm且≤2cm)和大型息肉(长径>2cm)。不同类型的息肉,其处理方法和癌变风险也不同。
三、结直肠息肉的手术方法
结直肠息肉的手术方法主要分为三大类:结肠镜下切除、经肛门手术切除和开腹手术切除。其中,绝大多数结直肠息肉不需要进行开腹手术,可以在结肠镜下完成切除。
结肠镜下切除术
凝除术:通过结肠镜插入一个带电的PSD热活检钳,通电后,利用电能产生的热量将息肉烫死。这种方法适用于微小的息肉。
钳除术:通过结肠镜插入一个带电的PSD热活检钳,将钳子的两个嘴张开后,夹住息肉,通电后,利用电能产生的热量将息肉切下来。切下来的标本取出后送病理检查。这种方法适用于较小的息肉。
圈除术:通过结肠镜插入一个带电的PSD圈套器,将圈套套在息肉的基底部,收紧圈套,通电后,利用电能产生的热量将息肉切下来。切下来的标本取出后送病理检查。这种方法适用于隆起型的息肉。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EMR是一种在结肠镜下对无蒂的、平坦的息肉或早期癌症进行切除的新技术。它通过往黏膜下层注射液体(甘油果糖+肾上腺素+亚甲蓝),将息肉抬起,然后用圈套器将息肉完整圈除。EMR适用于较大的、扁平的息肉,以及早期的结直肠癌。EMR的优势在于可以避免开腹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节约治疗费用。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ESD是一种新型的治疗结直肠巨大息肉的方法。它通过在病变下方的黏膜下层注射液体,将病变抬高,然后用IT刀或flex刀在病变的周围和底部逐渐切割,最后将病变完整切除。ESD适用于直径大于2厘米的平坦型息肉、早期结直肠癌以及黏膜下肿瘤。与EMR相比,ESD可以一次完整地将巨大的息肉切除下来,减少了肿瘤的残留和复发。
经肛门手术切除
对于距离肛门较近的息肉,可以通过经肛门手术切除。这种方法创伤相对较小,恢复较快。
开腹手术切除
对于部分巨大息肉、怀疑癌变的息肉或EMR、ESD难以切除的息肉,需要开腹手术切除。虽然这种方法创伤较大,但能够确保病变的完整切除。
四、术后注意事项与复查
结直肠息肉切除后,并不是“一劳永逸”。由于生活习惯和体内环境没有改变,息肉可能会复发。因此,术后需要定期复查,并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
定期复查:一般建议术后1年内复查结肠镜,以后每2-3年复查一次。如果术后病理报告提示息肉癌变,需要进一步行开腹手术或其他治疗。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低脂饮食,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正常体重,戒烟,避免过度饮酒等。这些措施可以降低罹患结肠息肉的风险。
总之,结直肠息肉虽然与结直肠癌密切相关,但只要我们及时发现、早期切除,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能够防患于未然,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谷晓明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结直肠肛门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