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由于脑内血管壁的局部薄弱或缺陷而导致的血管异常膨胀。它的存在如同脑内的不定时炸弹,一旦破裂,可能引发致命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近年来,神经介入治疗领域的发展使得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s)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项革命性技术。本文将详细探讨血流导向装置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相关知识。
颅内动脉瘤的背景
颅内动脉瘤通常发生在Willis环及其分支处。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尤其在40至60岁之间较为常见。虽然大部分动脉瘤在小于7毫米时较为稳定,然而,一旦其直径超过一定范围或伴随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破裂风险显著增加。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术,但这些方法在处理复杂、形状不规则或基底宽大的动脉瘤时具有局限性。
血流导向装置的原理
血流导向装置的设计理念是通过改变动脉瘤颈部的血流动力学,减少进入动脉瘤囊内的血流量,从而促使其内血液凝固并最终导致动脉瘤闭塞。该装置通常由一种高密度编织的网状金属支架构成,当置入动脉瘤所在的血管主干后,能够有效分流血流,减少对动脉瘤壁的冲击。
什么情况下需要考虑放血流导向装置?
血流导向装置是为复杂、难治性动脉瘤而生的,因此早期的适应症也主要限定于:难治性夹层、大型及巨大型动脉瘤,表现为颈内动脉大型及巨大型动脉瘤的闭塞率较高,相比于其他方法更有优势。不过随着其广泛应用,发现它较以前的单纯栓塞、支架辅助栓塞更安全有效,因此其适应症逐步拓宽,在破裂动脉瘤、小型及中型动脉瘤、后循环动脉瘤、Willis环远端动脉瘤、儿童患者等领域开始应用。共识推荐:
(1)对于颈内动脉大型及巨大型动脉瘤,FD相对于其他治疗方法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各项临床试验的证实。
(2)对于颈内动脉宽颈、多发的、小型及中型动脉瘤(<10mm),FD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对于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后复发的,或者位置邻近的多发串联动脉瘤,FD治疗可作为优选方案。
(3)复杂的后循环动脉瘤是传统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的难点,FD的出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新的选项,临床实践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FD治疗。但是,对于大型和巨大型后循环动脉瘤、梭形动脉瘤、病变累及基底动脉或基底动脉本身的延长扩张,其安全性及有效性还需进一步探索,治疗选择应更加慎重。
(4)对于Willis环远端的宽颈动脉瘤,特别是动脉瘤累及分支或远端动脉,传统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风险及难度较大,FD可作为一种尚有争议且需进一步验证的治疗方式,但应警惕其潜在并发症的风险。
(5)破裂动脉瘤和血泡样动脉瘤有文献报道的成功经验,可以慎重选用FD治疗。如果动脉瘤形态和条件允许,急性期先行弹簧圈填塞,二期行FD置入也是较好的治疗方案。
(6)对于儿童患者的FD治疗,建议慎重选择,最低年龄应≥5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更大宗病例研究。
最新进展与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进步,新一代血流导向装置逐渐问世。这些新型装置通过改进材料和设计,进一步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例如,部分新设备采用了可降解材料,能够在实现动脉瘤闭塞后逐渐降解,从而减少长期并发症风险。
此外,人工智能和影像技术的发展为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带来了新的机遇。智能影像分析能够提供更为精准的动脉瘤三维形态和血流动力学信息,从而辅助医生进行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装置的精准置入。
血流导向装置和传统的弹簧圈填塞治疗动脉瘤相比,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更好的安全性:弹簧圈填塞治疗可能存在弹簧圈脱落、血管狭窄、出血等并发症。而血流导向装置可以更好地接触血管壁,不容易脱落,降低了并发症的风险。
更佳的稳定性:血流导向装置可以更紧密地贴合动脉壁,预防成袢动脉炎或动脉瘤复发。
治疗效果更佳:血流导向装置能够更好地塑造动脉瘤口,最大限度地减小了血流涡流形成的可能性,降低了动脉瘤再破裂的风险。
因此,相较于弹簧圈填塞治疗,血流导向装置具有更好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治疗效果,逐渐成为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案。
结论
血流导向装置作为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一项创新技术,已显著改善了复杂动脉瘤的治疗前景。尽管其应用尚有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血流导向装置有望在神经介入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的研究将继续聚焦于进一步优化装置设计、降低并发症风险以及探索其在动脉瘤治疗中的全新应用场景。通过这些努力,血流导向装置将在拯救生命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闫倩倩 西峡县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