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危害母婴健康,是妇产科常见妊娠并发症。本文阐述其分类、发病机制、监测要点与治疗原则,为妇产科医生提供临床指导,保障母婴安全。
一、引言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包含多种类型,如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等。其发病率可观,病情复杂多变,若处置不当,会使孕产妇出现抽搐、心肾功能衰竭等,增加胎儿生长受限、早产等不良结局风险。妇产科医生掌握其监测与治疗方法极为关键。
二、妊娠期高血压的分类
妊娠期高血压:妊娠 20 周后首现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 和 / 或舒张压≥90mmHg),产后 12 周内恢复,尿蛋白阴性,少数有上腹部不适或血小板减少。
子痫前期:妊娠 20 周后血压升高且尿蛋白≥0.3g/24h 或随机尿蛋白(+),可伴有头痛等症状,重度时症状加重且可抽搐昏迷。
子痫:子痫前期基础上发生不明原因抽搐。
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孕前有高血压,妊娠 20 周后尿蛋白达子痫前期标准或血压进一步升高伴相关表现。
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孕前或妊娠 20 周前血压高,妊娠期无明显加重或产后仍高血压。
三、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要与胎盘浅着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相关。胎盘浅着床致子宫螺旋小动脉重铸不足,胎盘缺血缺氧,释放因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凝血异常等一系列变化。
四、监测要点
血压监测:定期测量,测量前让孕妇静息 5 - 10 分钟,取合适体位,多测几次确保准确,建议家庭自测以便及时察觉异常。
尿蛋白监测:留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诊断子痫前期,高危或血压升高孕妇定期检测,也可用随机尿蛋白与肌酐比值快速评估。
症状评估:留意孕妇有无头痛、眼花等症状,出现则提示病情加重,尤其是子痫前期患者,需进一步检查处理。
胎儿监测:超声评估胎儿发育、羊水量等,胎心监护了解胎儿安危,高血压患者应增加监测频率,早发现异常。
其他检查:定期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了解孕妇全身状况,及时处理并发症如血小板减少等。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保证充足休息,取左侧卧位,改善子宫胎盘循环。保证营养摄入,水肿者适当限盐,密切监测血压等指标。
降压治疗:收缩压≥160mmHg 和 / 或舒张压≥110mmHg 时,或伴有靶器官损害等情况(收缩压 140 - 159mmHg 和 / 或舒张压 90 - 109mmHg)需降压。常用拉贝洛尔、硝苯地平、甲基多巴等,降压避免过快过低影响胎盘灌注。
硫酸镁治疗:子痫治疗一线药物,子痫前期尤其是重度患者常规使用预防发作。使用时密切监测镁离子浓度、膝反射、呼吸、尿量,防中毒。
适时终止妊娠:轻度妊娠期高血压可期待至足月;重度子痫前期,孕周≥34 周考虑终止,<34 周经治疗不稳定或有严重并发症及时终止。依孕妇情况选择剖宫产或阴道分娩。
六、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妇产科医生的重要挑战。准确分类诊断、严密监测与合理治疗能控制病情,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妇产科医生应提升诊疗水平,依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守护母婴健康。
(曲秋霞 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 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