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热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多由感染性因素引起,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感染,也可因非感染性因素导致,如中暑、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高热会使小儿身体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严重时可能引起惊厥等并发症,因此正确的处理和护理至关重要。
体温监测与判断
家长和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小儿体温变化。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一般在 36℃ - 37℃之间,当体温超过 37.5℃时可认为是发热,体温在 39℃及以上则为高热。不同测量部位(如腋下、口腔、直肠)的体温正常范围略有差异,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深部温度,但腋下温度测量方便且安全,是最常用的方法。
使用合适的体温计进行测量,电子体温计快速且安全,水银体温计测量结果较准确,但要注意防止破碎导致水银泄漏。测量体温时要保证测量方法正确,如腋下测量时要擦干腋下汗液,体温计紧贴皮肤,测量时间足够。
环境调整
为小儿创造一个舒适的退热环境。室内温度宜保持在 22℃ - 24℃,避免温度过高加重小儿发热不适,也防止温度过低导致小儿受凉。室内空气要保持流通,可以适当开窗通风,但要避免风口直接对着小儿吹。
同时,环境要保持安静,减少噪音和强光刺激。小儿在发热时可能会比较烦躁,安静的环境有助于他们休息。如果小儿有寒战表现,可适当增加衣物或被褥保暖;当体温升高、手脚温热且开始出汗时,则应减少衣物,利于散热。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高热会使小儿通过皮肤和呼吸丢失大量水分,加上小儿高热时食欲可能下降,摄入水分减少,容易出现脱水。因此,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非常关键。
鼓励小儿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对于较小的婴儿,可以通过增加喂奶次数来补充水分。如果小儿不愿喝水,可以尝试用小勺、滴管等少量喂水。对于因呕吐或腹泻导致失水较多的小儿,更要密切关注其脱水情况,如口唇干燥、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严重脱水时需及时就医进行静脉补液。
饮食护理
在高热期间,小儿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为原则。可以选择米粥、面条、蒸蛋等食物,避免食用油腻、辛辣、高糖和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蛋糕等。
根据小儿的食欲情况调整进食量和次数,不要强迫小儿进食。对于有食欲的小儿,可以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 C 的水果,如橙子、草莓等,维生素 C 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因发热导致口腔疼痛或溃疡的小儿,可以提供一些温凉的流食,减轻口腔不适。
物理降温
温水擦浴
这是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之一。准备 32℃ - 34℃的温水,用毛巾浸湿后拧至半干,擦拭小儿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手心、脚心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达到降温的目的。擦浴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小儿受凉,每次擦拭时间约 10 - 15 分钟。
冰袋冷敷
可以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小儿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注意冰袋要用毛巾包裹,防止局部皮肤冻伤。冷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 15 - 20 分钟,可反复进行。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要谨慎使用冰袋冷敷,以免引起不适。
退热贴
退热贴使用方便,可贴在小儿额头或其他大血管处。它通过凝胶中水分的汽化带走热量,起到局部降温作用,可缓解小儿因发热引起的头痛等不适。
药物降温
当小儿体温超过 38.5℃,或因发热出现明显不适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烧药。常用的退烧药有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根据小儿的年龄、体重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使用退烧药时要注意两次用药的间隔时间,一般对乙酰氨基酚两次用药间隔至少 4 小时,布洛芬至少 6 小时,24 小时内用药次数不宜超过规定次数,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损害等。
用药后要密切观察小儿体温变化和精神状态,若体温持续不降或出现精神萎靡、呼吸急促、抽搐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观察病情变化
在小儿高热期间,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面色、呼吸、心率等。如果小儿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绀、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抽搐等症状,可能是高热引起了惊厥、脑膜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需要立即就医。
同时,观察小儿发热的持续时间和热型,如稽留热、弛张热等,这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如果发热持续时间较长(超过 3 天),即使体温不是特别高,也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
心理护理
小儿在高热时可能会因身体不适而哭闹、烦躁,家长要保持冷静,给予小儿足够的安抚。可以通过拥抱、轻声安慰、播放轻柔的音乐等方式缓解小儿的紧张情绪。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可以向他们简单解释发热是身体在对抗疾病,让他们了解治疗过程,减少恐惧心理。
总之,小儿高热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细心处理和护理。通过准确的体温监测、合适的环境调整、充足的水分和营养补充、有效的降温措施、病情观察以及心理护理,帮助小儿缓解高热症状,促进身体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若对小儿高热情况存在疑虑或担忧,应及时咨询医生或就医。
(仲丽娜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儿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