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耳聋的全方位科普解析

2024-10-17 02:0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耳聋是一种常见的听觉障碍,影响着全球大量人口的日常生活。下面我将从耳聋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检查诊断、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等多个方面,对耳聋进行详细的科普解析。

一、耳聋的定义

耳聋,或称听觉障碍,是指听觉系统中传音、感音及其听觉传导通路中的听神经和各级中枢发生病变,导致听功能障碍,产生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一般认为,当语言频率平均听阈在26dB以上时,称之为听力减退或听力障碍。根据听力减退的程度不同,又称为重听、听力障碍、听力减退、听力下降等。

二、耳聋的病因

耳聋的病因复杂,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以下是对耳聋病因的详细分类和解析:

1. 先天性因素

o 先天性畸形:包括外耳、中耳的畸形,例如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或鼓膜、听骨、蜗窗、前庭窗发育不全等。

o 内耳听神经发育不全:由于妊娠期受病毒感染、服用耳毒性药物或分娩时受伤等原因导致。

o 遗传性耳聋:由遗传基因发生改变引起,包括常染色体阴性、常染色体显性、X-连锁、Y-连锁、线粒体(母系)遗传等。我国的相关研究显示,GJB2、SLC26A4、线粒体基因(A1555G和C1494T突变)是导致中国大部分遗传性耳聋发生的三个最为常见的基因。

2. 后天性因素

o 炎症: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粘连性中耳炎,大疱性鼓膜炎、急性乳突炎以及外耳道炎症、疖肿等,使外耳道狭窄甚至闭塞,影响鼓膜运动,导致耳聋。

o 外伤:颞骨骨折累及中耳、鼓膜外伤、听骨链中断等。

o 异物或其他机械性阻塞:外耳道异物、耵聍栓塞、肿瘤、胆脂瘤等。

o 药物性聋:多见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双氢链霉素、新霉素等,其他药物如奎宁、水杨酸、顺氯氨铂等也可导致感音神经性聋。

o 传染病源性聋:各种急性传染病、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化脓性脑膜炎、麻疹、猩红热、流行性感冒、耳带状疱疹、伤寒等均可损伤内耳,引起轻重不同的感音神经性聋。

o 老年性聋:多因血管硬化、骨质增生,使供血不足,发生退行病变,导致听力减退。

o 噪声性聋:长期遭受85dB以上噪声刺激,引起的一种缓慢进行的感音神经性聋。

o 自身免疫性聋:由于自身免疫障碍致使内耳组织受损,引起感音神经性的听力损失。

o 梅尼埃病: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内耳病,其病程多变,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耳聋和耳鸣为其主要症状。

三、耳聋的临床表现

耳聋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耳鸣、听觉过敏、幻听、听觉失认等。以下是对这些症状的详细解析:

1. 耳鸣:患者出现听力损失,脑部无法接受某些频率的声音,会出现耳鸣,以此填补声音的缺失。

2. 听觉过敏:内耳神经细胞功能失调,对于外界的声音刺激较为敏感,引起听觉过敏。

3. 幻听: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中枢功能退化,对于声音的分辨能力下降,可出现幻听。

4. 眩晕:若由于内耳血液循环异常引起耳聋,可伴有头部缺血,脑组织缺血、缺氧可引起眩晕。

5. 失眠:若耳鸣严重,可能会影响睡眠质量,严重者出现失眠。

四、耳聋的检查与诊断

耳聋的诊断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检查,以确定耳聋的原因、类型及程度。

1. 听力检查

听力检查是诊断耳聋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纯音测听:通过播放不同频率和强度的纯音,观察患者能否听到这些声音,从而评估患者的听力水平。纯音测听可以了解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并确定听力损失的类型(传导性、感音性或混合性)。

· 言语测听:使用标准化的言语材料,评估患者在不同听力条件下的言语理解能力。言语测听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言语识别能力,以及听力损失对言语交流的影响。

· 声导抗测听:通过测量中耳系统的传导功能和咽鼓管功能,评估中耳的健康状况。声导抗测听可以检测中耳病变,如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穿孔等。

2.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耳部结构是否存在异常,为耳聋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

· X线检查:可以观察外耳、中耳和内耳的骨性结构,评估是否存在骨折、畸形等病变。

· CT扫描:通过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生成高分辨率的耳部图像。CT扫描可以详细观察耳部结构,包括听骨链、耳蜗、前庭等,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MRI检查:利用磁场和射频波生成耳部组织的图像。MRI检查可以观察内耳、听神经和大脑的详细结构,评估是否存在肿瘤、炎症等病变。

3.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以排除其他系统疾病对听力的影响。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

· 血常规:评估患者的血液健康状况,排除贫血、感染等病变。

· 血生化:检测患者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排除代谢性疾病对听力的影响。

· 病毒检测:对于疑似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耳聋患者,可以进行病毒检测,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等。

4. 听力脑干诱发电位(ABR)检查

听力脑干诱发电位检查是一种客观听力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听觉刺激引起的脑干电位变化,评估听觉传导通路的功能。ABR检查可以检测听觉神经和脑干的病变,为耳聋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5. 耳声发射(OAE)检查

耳声发射检查是一种评估外毛细胞功能的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外耳道中发出的声音信号,评估外毛细胞的活性。OAE检查可以检测外毛细胞的病变,为耳聋的诊断提供辅助依据。

6. 综合评估与诊断

根据听力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的结果,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等,医生可以做出耳聋的诊断,并确定其类型及原因。诊断过程中,医生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五、耳聋的治疗方法

耳聋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生活调理、一般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1. 生活调理

o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对耳朵的保护,避免耳朵受到损伤。

o 远离噪声较大的环境,减少噪声对耳朵的损伤。

2. 一般治疗

o 适当运动,如跑步、游泳等,有利于增强局部细胞的活力。

o 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有助于保护听力。

3. 物理治疗

o 按摩、推拿等物理治疗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耳鸣的症状,促进耳朵部位的血液循环。

4. 药物治疗

o 耳聋可能与中耳炎有关,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胶囊、罗红霉素胶囊、青霉素V钾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o 突发性耳聋可使用营养神经药物、糖皮质激素、改善循环药物等进行治疗。

5. 手术治疗

o 耳聋可能是外伤性鼓膜穿孔所致,可以通过鼓膜成形术进行治疗。

o 对于神经性耳聋,可通过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等手术,帮助患者恢复听力。

六、耳聋的预防

耳聋的预防关键在于避免或减少对耳朵的损伤,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 远离噪音:长期接触噪音可能会对听力造成损伤。因此,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环境中,如使用耳机听音乐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声音量的60%,连续听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

2. 合理饮食:少食过甜、过咸食物,防止动脉硬化,从而避免耳内缺血,导致听力减退。同时,应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

3. 戒烟戒酒: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会损害听觉细胞以及听觉神经中枢,诱发听力下降。因此,应尽早戒烟戒酒。

4. 避免耳部外伤:尽量避免耳部受到外伤,如掏耳朵时避免使用尖锐物品,以免损伤耳道或鼓膜。

5. 及时治疗耳部疾病:如患有中耳炎、外耳道炎等耳部疾病,应及时就医治疗,以免病情恶化导致听力损失。

七、遗传性耳聋的基因治疗

近年来,基因治疗在遗传性耳聋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基因疗法对遗传性耳聋患者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是全球首个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研究,展现了基因治疗对治愈遗传性耳聋的应用潜力。

研究团队针对OTOF基因(表达耳畸蛋白)突变的耳聋患者,研发出基因治疗药物,并开发出精准、微创的耳部递送路径和装备。通过耳部微创的方式,将该药物一次注射到患者内耳,显著改善了患者的听力和言语功能。这一研究成果为全球2600万先天性耳聋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八、耳聋患者的社会支持

耳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如沟通障碍、社交障碍等。因此,社会应给予耳聋患者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支持措施:

1. 普及听力保健知识:通过媒体、社区等多种渠道,普及听力保健知识,提高公众对耳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 提供助听设备:为耳聋患者提供助听器、人工耳蜗等助听设备,帮助他们恢复听力,提高生活质量。

3. 加强康复训练:对耳聋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言语训练、听力训练等,帮助他们提高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 建立支持组织:建立耳聋患者支持组织,为他们提供交流平台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结语

耳聋是一种常见的听觉障碍,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通过科学的检查与诊断,可以确定耳聋的原因、类型及程度,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耳聋的发病率。对于遗传性耳聋患者,基因治疗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社会应给予耳聋患者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美好的生活。

(徐红姣、李谊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焦作院区) 耳鼻咽喉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