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饮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然而,有些宝宝在喂养奶粉或牛奶后会出现一系列异常反应,比如呕吐、腹泻甚至便血等,这很可能是牛奶蛋白过敏在作祟。牛奶蛋白过敏究竟是怎么回事?它会给宝宝带来哪些影响?又该如何应对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
牛奶蛋白过敏常见于婴幼儿,是人体对牛奶中部分蛋白质分子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常见引起过敏的蛋白质为β-乳球蛋白和α-酪蛋白,当宝宝的免疫系统误将这些蛋白质当作外来的“敌人”时,就会启动免疫防御机制,产生诸如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或非IgE介导的迟发型过敏反应。母乳里面主要含有β-酪蛋白和乳清蛋白,且营养成分较全面、过敏几率相较于人工喂养更低,所以婴儿期还是更推荐母乳喂养。
牛奶蛋白过敏的常见表现多种多样,涉及多个系统:
(一)消化系统:宝宝可能因为腹部不适而哭闹增多,频繁呕吐、腹胀、腹泻;还可能出现血便或便秘。频繁的呕吐和腹泻会导致营养吸收不良,体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二)皮肤症状:可能会出现湿疹、荨麻疹,宝宝的皮肤会变得干燥、瘙痒,严重影响宝宝的舒适度;如果因瘙痒而频繁搔抓,容易导致皮肤破损进而继发感染。
(三)呼吸系统:常见会出现咳嗽、喘息、鼻塞、流涕等症状,类似感冒或哮喘发作,严重时会引起呼吸困难,对宝宝的呼吸系统造成较大负担。
(四)其他过敏反应:极少数情况下,牛奶蛋白过敏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需要立即急救处理。
导致牛奶蛋白过敏的原因较为复杂。一方面,与宝宝自身的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在出生后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在这个阶段,容易对一些外来的蛋白质产生过度反应。另一方面,遗传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有过敏性疾病史,如过敏性鼻炎、哮喘、湿疹等,那么宝宝发生牛奶蛋白过敏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
一旦怀疑宝宝有牛奶蛋白过敏,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详细询问宝宝的病史、症状表现、饮食情况等,并结合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来明确诊断。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 IgE 检测等,但这些检查结果仅供参考,不能单纯依靠它们确诊,还需要综合判断。临床较常用的为诊断性回避试验:当患儿出现疑似牛奶蛋白过敏症状时,若母乳喂养则母亲回避含牛奶蛋白的食物,若配方奶粉喂养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深度水解配方或氨基酸配方回避,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症状通常在回避后 3~4天明显缓解,2~4 周消失。重度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直接选择氨基酸配方诊断性回避。
对于确诊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饮食管理是关键的治疗措施。首先要严格回避牛奶及含有牛奶蛋白的食物。轻度的牛奶蛋白过敏可以继续母乳喂养,但宝妈的饮食要回避牛奶及其制品至少2~4周,同时应补充钙剂。如因多种原因不能母乳喂养只能人工喂养的宝宝,使用低敏配方奶喂养至少6个月或至9-12月龄,轻-中度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予深度水解配方奶喂养,重度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予氨基酸配方奶喂养。有腹泻症状的牛奶蛋白过敏宝宝应首选无乳糖深度水解配方奶喂养。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逐渐成熟,部分宝宝的牛奶蛋白过敏症状会逐渐缓解。一般在宝宝1 - 3岁左右,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尝试进行牛奶蛋白的再引入。先从少量开始,观察宝宝是否有过敏反应,如无异常,再逐渐增加摄入量。但如果在再引入过程中宝宝出现过敏症状,则需要继续回避牛奶蛋白,并延长回避时间。
牛奶蛋白过敏虽然给宝宝和家长带来了诸多困扰,但只要正确认识、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就能帮助宝宝顺利度过这个特殊时期。家长们要密切关注宝宝的饮食和身体反应,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为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保护和不必要的饮食限制,在确保宝宝安全的前提下,让宝宝逐渐适应各种食物,促进其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
(王丹丹 河南省人民医院 N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