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牛奶蛋白过敏是一种常见的食物过敏现象,尤其在婴幼儿中更为普遍。当宝宝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牛奶中的蛋白质视为威胁,并产生抗体来攻击这些蛋白质时,便会出现过敏反应。了解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病机制、症状、诊断方法、治疗及预防措施,对于家长来说至关重要,以便更好地照顾和管理宝宝的健康。
一、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病机制
牛奶蛋白过敏主要由机体对牛奶中的蛋白质(如酪蛋白和乳清蛋白)产生异常免疫反应所致。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在识别和应对外来物质时可能出现误判,将牛奶蛋白等营养物质视为有害的外来入侵者,从而触发过敏反应。此外,遗传因素也在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父母双方或一方有过敏史的孩子,发生牛奶蛋白过敏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二、牛奶蛋白过敏的症状
牛奶蛋白过敏的症状多种多样,可能涉及皮肤、胃肠道、呼吸道及全身症状,具体包括:
皮肤症状:是最常见的表现,如湿疹、红斑、丘疹、荨麻疹、风团和血管性水肿等。这些症状通常出现在面部、颈部、躯干和四肢等部位,可能伴有瘙痒感,宝宝会不自觉地搔抓皮肤,容易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胃肠道症状:包括呕吐、腹泻、便秘、腹痛、便血等。呕吐可能在进食牛奶后不久就发生,腹泻可能表现为稀水样便或黏液便,次数增多。腹痛可导致宝宝哭闹不安、烦躁。长期过敏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
呼吸道症状:包括流涕、鼻塞、咳嗽、喘息、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过敏引起的炎症反应可能波及呼吸道,导致呼吸道敏感性增加,严重时可能引发哮喘发作。
非特异性症状:如无故拒奶、频繁哭闹、烦躁不安、睡眠不好、生长发育迟缓等。这些症状虽然不具有特异性,但长期存在也可能对婴幼儿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三、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断方法
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断通常需要综合多种方法,包括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激发试验等。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宝宝是否有湿疹、腹泻、便秘、呕吐等症状,以及家族过敏史。
体格检查:观察宝宝的皮肤、胃肠道、呼吸道等是否有异常表现。
皮肤点刺试验:在宝宝的前臂皮肤上点刺牛奶蛋白,观察皮肤反应,判断是否过敏。
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抽取宝宝的血液,检测血液中对牛奶蛋白的特异性IgE水平,判断是否过敏。
激发试验:在医生指导下少量食用牛奶,观察身体是否出现异常状况,是判断是否牛奶过敏的重要依据之一。但需注意,激发试验存在一定风险,应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四、牛奶蛋白过敏的治疗
牛奶蛋白过敏的治疗主要包括饮食回避、药物治疗和脱敏治疗等。
饮食回避:是最基础的治疗措施。需要从患儿日常摄入的食物中排除含有牛奶蛋白成分的物质,如奶制品、巧克力等。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母亲也需要严格回避牛奶蛋白及其制品。对于人工喂养的宝宝,可以选择低敏或无敏配方奶粉进行替代喂养,如深度水解奶粉、氨基酸奶粉等。
药物治疗:当宝宝出现过敏症状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滴剂、氯雷他定糖浆等)来缓解症状。对于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需要立即就医并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脱敏治疗:是一种逐步引入牛奶蛋白的治疗方法,旨在帮助宝宝逐渐建立对牛奶蛋白的耐受性。脱敏治疗需要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并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五、牛奶蛋白过敏的预防措施
预防牛奶蛋白过敏的措施主要包括母乳喂养、饮食调整、保持良好的居住环境等。
母乳喂养:是预防牛奶过敏最有效、最廉价的方法。纯母乳喂养可降低牛奶蛋白和其他食物过敏的风险。对于早产儿,出生后应纯母乳喂养6个月。对于严重过敏的患儿,母亲应严格控制饮食,回避易发生过敏的食物。
饮食调整:如果宝宝已经开始添加辅食,家长需要注意饮食调整。避免给宝宝食用含有牛奶成分的食物,如奶酪、酸奶、黄油等。在添加辅食时,可以选择其他蛋白质来源,如豆类、鱼类、禽肉等,以确保获得足够的营养。
保持良好的居住环境:尽量回避导致儿童过敏的环境,如烟草、添加剂、农药、化工材料等。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期清洁家居环境,减少过敏原的暴露。
延迟引入固体食物:应在婴儿4-7个月时引入固体食物,过早或过晚均可增加过敏的风险。
六、结语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是一种常见的食物过敏现象,对宝宝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了解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病机制、症状、诊断方法、治疗及预防措施,对于家长来说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过敏症状并减少远期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风险,保障宝宝健康成长。如果宝宝出现牛奶蛋白过敏症状,家长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管理。
(崔莲莲 河南省人民医院 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