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功能性便秘是儿童期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尤其在婴幼儿中更为普遍。它给孩子们带来了不适,也牵动着家长们的心。本文将详细解析小儿功能性便秘的定义、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旨在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定义与分类
功能性便秘是指由非器质性因素引起的排便障碍,是儿童便秘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儿童便秘的90%~95%。与器质性便秘不同,功能性便秘不涉及肠道结构异常或全身性疾病。功能性便秘可进一步分为初级和次级两类,但在儿童中,以初级功能性便秘最为多见。
二、症状表现
小儿功能性便秘的症状多样,主要包括:
排便频率减少:患儿排便次数明显减少,可能几天才排便一次。
排便困难:排便时费力,有时甚至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排出少量干燥的粪便。
粪便性状改变:排出的粪便坚硬、干燥,呈小球状或块状。
伴随症状:可能伴有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等症状。这些症状在排便后可能会减轻或消失。
三、诊断标准
根据儿童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V标准,功能性便秘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至少两项症状,且症状持续至少一个月:
每周排便≤2次。
有大便失禁病史(适用于如厕训练后的儿童)。
有排便困难或排便疼痛史。
排出的大便粗大以至于堵塞厕所。
对于四岁以下的婴幼儿,还应考虑是否有主动排便的意识或动作,以及是否有腹痛或肠痉挛病史。
四、发病原因
小儿功能性便秘的发病原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因素:膳食纤维摄入量不足、饮水量不足、食物中蛋白质含量超标等均可导致便秘。
行为因素:生活不规律、排便习惯不良、排便条件反射未建立或受到破坏等。
精神因素:心理压力、情绪波动、焦虑、紧张等情绪因素也可引起便秘。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便秘史的儿童,发生功能性便秘的风险较高。
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衡,益生菌减少,有害菌增加,也可能导致便秘。
五、治疗方法
小儿功能性便秘的治疗原则为综合治疗,包括调整饮食、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药物治疗等。
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同时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避免过多摄入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
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让孩子坐在马桶上,即使没有便意,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排便反射。
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乳果糖、聚乙二醇等渗透性泻药,或者使用开塞露等润滑剂。但应避免长期使用,以免产生药物依赖性。
心理治疗:对于因情绪因素导致便秘的患儿,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帮助孩子放松心情,减轻心理压力。
其他疗法:如腹部按摩、灌肠、生物反馈治疗等,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六、预防措施
预防小儿功能性便秘的关键在于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具体措施包括:
合理饮食:让孩子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食品等。同时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避免饮食过于精细。
定时排便: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排便,避免憋便。
增加活动量: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跑步、跳绳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注意排便环境:确保排便环境舒适,避免孩子在排便过程中受到干扰或感到紧张。
心理调节: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避免给予过多的压力。教育孩子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七、结语
小儿功能性便秘虽然常见,但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适当的药物治疗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缓解和控制症状。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排便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管理。同时,也应加强对孩子的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便秘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共同维护孩子的健康。
(崔莲莲 河南省人民医院 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