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与牛奶蛋白过敏是婴幼儿常见的两种消化系统问题,它们的症状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相似之处,但两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截然不同。正确区分这两种情况,对于家长来说至关重要,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以下,我们将详细探讨乳糖不耐受与牛奶蛋白过敏的区别,以及如何准确区分它们。
一、发病机制
乳糖不耐受: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体内乳糖酶(又称乳糖分解酶)缺乏或活性降低,导致乳糖不能被有效分解和吸收。乳糖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乳汁中,包括牛奶、人乳等。当乳糖进入小肠后,如果没有足够的乳糖酶将其分解为单糖(葡萄糖和半乳糖),这些未消化的乳糖就会在肠道内发酵,产生气体和短链脂肪酸,引起一系列消化道症状。
牛奶蛋白过敏:牛奶蛋白过敏则是一种免疫反应,即机体对牛奶中的蛋白质(如酪蛋白、乳清蛋白等)产生异常反应。这种反应可以是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也可以是IgG介导的迟发型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发生时,机体会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引发一系列过敏症状。
二、症状表现
乳糖不耐受:
腹泻:乳糖不耐受最典型的症状是腹泻,大便通常呈水样或泡沫状,含有大量气体,有时伴有酸味。
腹胀、腹痛:由于肠道内气体增多,患儿可能感到腹胀不适,甚至出现阵发性腹痛。
呕吐: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呕吐症状。
体重增长缓慢:长期乳糖不耐受可能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影响体重增长。
牛奶蛋白过敏:
皮肤症状:如湿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是牛奶蛋白过敏最常见的表现。
消化道症状:虽然也可能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但通常伴有更明显的肠道炎症表现,如血便、肠绞痛等。
呼吸道症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喘息、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
全身症状:严重过敏反应可能导致休克、昏迷等危及生命的状况。
三、检测方法
乳糖不耐受:
氢气呼气试验: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的氢气含量,间接评估乳糖吸收情况。
乳糖耐量试验:直接测定血液中葡萄糖水平的变化,判断乳糖消化吸收能力。
基因检测:检测乳糖酶相关基因,了解是否存在乳糖酶缺乏的遗传倾向。
牛奶蛋白过敏:
皮肤点刺试验:将少量牛奶蛋白提取物滴于皮肤,观察是否出现过敏反应。
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检测血液中针对牛奶蛋白的IgE抗体水平。
食物回避加激发试验:在医生监督下,暂时停止摄入牛奶蛋白,观察症状是否改善;随后再次尝试摄入,观察症状是否复发,以确认过敏诊断。
四、处理与预防
乳糖不耐受:
饮食调整:避免或减少含乳糖食物的摄入,如普通牛奶、奶酪等。可选择无乳糖或低乳糖的乳制品替代品。
乳糖酶补充: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乳糖酶制剂,帮助分解乳糖。
牛奶蛋白过敏:
严格避免牛奶蛋白:所有含牛奶成分的食物均需避免,包括配方奶、酸奶、奶酪、冰淇淋等。
选择替代食品:使用水解蛋白配方奶或豆奶、羊奶等其他动物奶替代品(需确认是否同样过敏)。
密切监测症状:定期进行过敏检测,评估过敏状态的变化。
五、总结
乳糖不耐受与牛奶蛋白过敏虽然症状上有重叠,但通过了解其发病机制、症状特点、检测方法及处理原则,家长可以更有效地识别孩子的具体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重要的是,任何饮食调整或药物治疗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同时,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共同制定最适合孩子的健康管理计划。
(程小霞 太康县人民医院 儿科二病区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