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溶栓治疗,作为急性脑梗死救治的重要手段,旨在迅速恢复脑组织血流,挽救患者生命,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然而,溶栓治疗并非一蹴而就,其成功与否不仅依赖于精准的医疗技术,更离不开全面、细致的护理支持。本文将深入探索脑血管溶栓护理的奥秘,从患者评估、溶栓过程到后期康复,全方位展现护理在溶栓治疗中的重要性。
一、溶栓前的精心准备
溶栓前的准备是溶栓治疗成功的第一步。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全面评估,确认患者是否符合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并排除禁忌症。这包括确认患者是否为急性脑梗死,特别是发病时间在4.5小时内的患者;脑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是否证实有颅内大血管闭塞;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是否明显,如偏瘫、失语等。
在确认患者符合溶栓条件后,护理人员需协助医生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如测量体重、抽血化验、准备心电监护、吸氧装置、微量泵等,同时准备输液及溶栓药物。此外,还需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建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二、溶栓过程中的严密监测
溶栓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确保溶栓药物的安全使用。同时,需根据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溶栓药物,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在溶栓治疗的初期,特别是前2小时内,需每15分钟测量一次血压和神经功能评估,2-8小时每30分钟测一次,8-24小时每小时测一次,并记录详细数据。若患者出现血压异常升高或神经功能恶化,应立即通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如给予降压药物或停止溶栓治疗。
三、溶栓后的细致护理
溶栓治疗结束后,患者需留院观察一段时间,监测生命体征、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可能的并发症。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卧床休息24小时,并协助进行生活护理,如翻身、拍背、吸痰等,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
在溶栓后的护理中,还需特别注意患者的出血倾向。溶栓药物可能导致皮肤粘膜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等,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大小便颜色、皮肤黏膜是否有出血点等,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四、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脑血管溶栓治疗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如颅内出血、再灌注损伤、过敏反应等。护理人员需充分了解这些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以便在并发症发生时能够迅速、准确地作出反应。
对于颅内出血,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及肢体变化,一旦出现严重头痛、呕吐、视水肿等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复查头颅CT,并采取急救措施。对于再灌注损伤,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及瞳孔改变,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增高表现,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五、康复期的专业指导
溶栓治疗只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一部分,后期的康复训练同样重要。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等,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在康复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包括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避免不良生活习惯等,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复发。
六、结语
脑血管溶栓护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它贯穿于溶栓治疗的全过程,从溶栓前的准备、溶栓过程中的监测、溶栓后的护理到康复期的指导,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护理人员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责任心,才能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确保溶栓治疗的安全与有效,帮助患者顺利康复,重拾生活的希望。
(潘小冰 临颍县人民医院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