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一文了解中医对于肝硬化的认识与治疗

2024-12-01 20:0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各种肝类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如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在这其中,肝硬化病情复杂,迁延难愈,病死率高,西医临床至今尚无特效治疗。不过近些年来经过不断的临床实验,发现中医治法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肝硬化的发病有着显著的疗效。今天一文,我们就从中医角度了解肝硬化的发作与治疗。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历史悠久,在中医理论中,肝硬化属于“臌胀”、“积聚”等范畴。中医认为,肝硬化的形成主要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以及外邪侵袭等因素相关。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基础,如肝脾肾功能失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肾阴肾阳亏损,不能温化水湿、推动气血运行。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则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从病症表现来看,肝硬化早期多为肝郁气滞或肝郁脾虚之象,可见胁肋胀痛、食欲不振、腹胀等。随着病情发展,气滞导致血瘀,瘀血阻络,出现胁下痞块坚硬。病情进一步加重,水湿停聚,形成鼓胀,可见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等。

中医治疗肝硬化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证型及其治疗原则:

1、肝郁脾虚:表现为多属肝硬化早期患者,可见胃纳减少,胸腹闷胀,两胁肋痛,嗳气不舒,四肢倦怠,便溏,面色萎黄而浮,肝脏轻度肿大,质中硬,舌暗红或淡,舌体胖或边有齿痕,脉虚弦,重按无力。治疗原则为疏肝解郁,健脾和胃。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

2、气滞血瘀:表现为面色晦暗或紫黯,可见蜘蛛痣、肝掌、胁肋刺痛或胀痛,腹部胀满,肝脾肿大,压痛明显,质硬,舌暗,脉弦涩。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行气通络。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等。

3、水湿内阻:表现为腹胀如鼓,按之坚满,或如蛙腹,两胁胀痛,胸闷钠呆,恶心呕吐,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淡红,苔白腻或薄白,脉弦细。治疗原则为利水渗湿,健脾理气。常用的中药方剂有五苓散、平胃散等。

4、瘀血阻络:表现为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腹壁青筋暴露,胁腹攻痛,面色黧黑或晦暗,头颈胸腹红点赤缕,唇色紫褐,大便色黑,小便短赤,舌紫红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怒张,舌薄黄腻,脉细涩。治疗以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为法。方用调营饮加减。药用当归、赤芍、丹参、莪术、三棱、鳖甲等。

5、肝肾阴虚:表现为腹胀如鼓,按之坚满,或如蛙腹,面色晦滞,形体消瘦,潮热心烦,手足心热,唇干口燥,失眠多梦,鼻出血牙宣,舌红绛而干或光剥,脉细数无力。治疗以滋养肝肾、养阴利水为法。方用一贯煎加减。药用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等。

6、脾肾阳虚:表现为腹胀如鼓,按之坚满,或如蛙腹,面色萎黄,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小便清白,大便稀薄,下肢浮肿,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无力。治疗以温补脾肾、利水消肿为法。方用实脾饮加减。药用附子、干姜、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等。

最后,在肝硬化的整个中医治疗过程中,患者也要做好生活管理。合理饮食,避免饮酒和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同时,中医强调预防为主,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以预防肝硬化的发生。

(孙书芳 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