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踝部外伤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伤害之一,可能由跌倒、运动损伤、交通事故等多种原因引起。及时且正确的急救处理对于减轻伤害、促进康复尤为关键。本文将详细介绍足踝部外伤的初步评估与现场处理、急救措施、后续处理与注意事项,以及预防足踝部外伤的方法。
一、初步评估与现场处理
面对足踝部外伤,首要任务是保持冷静,对伤情进行初步评估。观察伤者的意识状态、呼吸和心跳情况,确保没有生命危险。接着,检查伤口是否有出血、肿胀、畸形或异常活动。若存在出血,应立即用干净的纱布或衣物压迫止血,避免血液流失过多。同时,移除伤者身上的重物或束缚,确保其处于安全、舒适的位置。
在现场处理中,若伤者能够行走,可协助其缓慢移动至安全地带,避免进一步加重伤害。若伤者无法行走,切勿强行移动,以免造成二次损伤。此时,应迅速呼叫急救服务,等待专业救援人员的到来。
二、急救措施
1.制动与休息:立即停止所有活动,让伤者躺下或坐下休息,避免使用受伤的足踝。这有助于减少出血和肿胀,防止伤情恶化。
2.冷敷:在受伤后的24-48小时内,使用冰袋或冷敷包对受伤部位进行冷敷。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肿胀,同时缓解疼痛。每次冷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5-20分钟内,每隔2-3小时可重复进行。
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有助于止血和减轻肿胀。包扎时要适度,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4.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足踝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可以使用枕头或折叠的衣物作为支撑。
三、后续处理与注意事项
1.就医检查:经过初步急救处理后,应尽快将伤者送往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医生会根据伤情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X光片、CT扫描等,以明确损伤程度和类型。
2.遵循医嘱:根据医生的诊断和建议,伤者可能需要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如石膏固定、手术治疗等。在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守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3.康复锻炼:在伤情稳定后,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康复锻炼。通过适当的运动恢复足踝部的功能和力量,避免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4.注意观察:在恢复期间,注意观察伤口的变化和身体的反应。如有异常疼痛、肿胀加重或感染迹象等,应及时就医处理。
四、预防足踝部外伤
1.穿着合适的鞋子:选择合脚、舒适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或鞋底过硬的鞋子,以减少足踝部的压力。
2.注意行走环境:在行走或运动时,注意地面的平整和干燥,避免在湿滑、坑洼的地面上行走,以防摔倒受伤。
3.增强肌肉力量:通过适当的锻炼增强足踝部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如进行提踵练习、单脚站立等。
4.做好热身运动:在进行剧烈运动前,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的适应性,减少受伤的风险。
5.避免过度使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以及过度使用足踝部,以免造成疲劳和损伤。
足踝部外伤的急救处理需要迅速、准确。在伤害发生的紧急时刻,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并采取有效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伤害程度,为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同时,通过加强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足踝部外伤的发生率。
(林永耀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足踝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