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肝血管瘤超声引导下消融术科普

2023-10-09 17:4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1. 技术简介

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疾病,发病率约为5%~7%,占全部良性肝肿瘤的73%。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科切除、肝动脉结扎术、经皮肝动脉介入栓塞(TACE)、微波固化术、射频治疗、类固醇治疗等。其中,超声引导下消融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超声引导下消融术利用高频声波生成肝脏及其周围结构的实时图像,从而精确定位肿瘤。在此基础上,通过微波或射频电流产生热能,破坏肿瘤细胞的细胞膜和蛋白质结构,达到消除肿瘤的目的。微波消融利用电磁波产生热量,射频消融则通过射频电流产生热能,二者各有优劣,但均能有效减少传统手术的风险和患者的康复时间。

2. 技术优势

超声引导下消融术相较于传统外科手术具有显著优势:

微创性:无需开刀,一般只需局部麻醉,降低了手术风险和患者的痛苦。

精准度高:超声引导能够实时显示肿瘤位置和大小,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恢复快:术后恢复时间短,患者生活质量高。

并发症少:与传统手术相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对身体的干扰小。

3. 适用情况

超声引导下消融术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

肝血管瘤瘤体直径较大(通常>5cm),伴有临床症状。

单发或多发肝血管瘤,直径小于10cm。

肝血管瘤生长速度较快。

不能耐受或拒绝外科手术的患者。

出现肝血管瘤并发症,如血管瘤破裂出血、血小板减少等。

4. 手术步骤

超声引导下消融术的手术步骤主要包括:

术前准备: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进行常规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

消融针放置:在超声引导下,将消融探针精确地插入肿瘤内部。

进行消融:启动微波或射频发生器,进行消融治疗,同时监控超声影像以确保消融区域的精确性。

术后处理:完成消融后,进行必要的监测和后续处理,如放置引流管、预防感染等。

5. 疗效评估

疗效评估是确保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评估方法主要包括:

影像学检查:术后进行超声、CT或MRI检查,以确定肿瘤是否被完全消融。

肝功能检测:定期检测肝功能,监测潜在的复发或并发症。

定期复查:根据具体情况,定期进行复查,确保长期疗效。

6. 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是确保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护理要点包括:

饮食调理:适当吃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促进身体恢复。

伤口护理:注意伤口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感染。

生活调理:多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和熬夜,提高抵抗力。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了解病情恢复情况。

7. 并发症预防

尽管超声引导下消融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仍需做好预防措施。预防措施包括:

充分的术前评估: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心肺功能等,确保手术安全。

精确的术中指导:在超声引导下精确操作,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

合理的术后监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并发症情况,及时处理。

8. 实际案例分享

以下是一例肝血管瘤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的实际案例:

患者女性,50岁,发现肝血管瘤5年,近期肿瘤增大至96mm×129mm,压迫肝内血管及周边脏器(胆囊、肾脏)。患者选择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进行治疗。手术过程顺利,消融针精确插入肿瘤内部,进行多电极、多位点、多平面叠加消融。术后造影显示肿瘤完全覆盖,消融满意。患者术后恢复良好,2天后出院,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该案例表明,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在治疗巨大肝血管瘤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总结而言,肝血管瘤超声引导下消融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和临床应用价值。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相信该技术将在肝病治疗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王帅羊 河南省人民医院 健康管理学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