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良性病变,发病率高达20%。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子宫切除,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希望在保留子宫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保守治疗。超声引导下消融术便是一种逐渐成熟并普及的微创治疗新技术。
一、消融术的基本原理
子宫肌瘤超声引导下消融术,是利用超声波的穿透性和聚焦性,将体外低强度的超声波聚焦于体内的目标区域,形成高能量密度的焦点,使焦点区域的组织快速升温,并在短时间内发生凝固性坏死,即消融。这种手术方式可以缩小肌瘤体积或破坏子宫内膜,达到缓解子宫肌瘤症状(如月经出血量多、经期延长等)的目的。
消融术的核心在于通过超声波产生的高温效应,使子宫肌瘤的细胞组织变性和坏死。在消融过程中,通常需要将温度提升至55℃或60℃以上,甚至达到70-80℃,从而使整个瘤体发生坏死。坏死的肿瘤组织可逐步被身体吸收或者变为瘢痕组织,进而达到治疗目的。
二、适应证及禁忌证
适应证
经磁共振成像(MRI)或超声检查明确诊断的子宫肌瘤,伴有腹痛、月经过多、继发性贫血、压迫等症状。
未生育或已婚已育但强烈希望保留子宫者。
经其他保守治疗方法治疗无效者。
子宫肌瘤分级符合国际妇产学会分级标准0~6级,且肌瘤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如肌壁间子宫肌瘤均径5~10cm,黏膜下子宫肌瘤均径>2cm等)。
禁忌证
月经期、怀孕期或哺乳期。
子宫肌瘤分级为7级的浆膜下子宫肌瘤。
无安全的经皮穿刺入路者(病灶紧邻肠管、膀胱、大血管等重要器官,且无法分开)。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级以上。
伴发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
子宫肌瘤短期内迅速增大,不能排除肉瘤样变者。
有未被控制的急性盆腔炎症。
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严重的出凝血功能障碍等。
三、术前准备
了解病史:包括有无出血史、盆腔手术史、感染史、糖尿病、高血压、服用抗凝药物等。
完善常规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凝血功能、心电图、超声检查、血CA125及CA199、胸片、盆腔MRI、宫颈液基薄层细胞检测等。
取出宫内节育器:有宫内节育器者需取出,并消炎止血后方可进行治疗。
签署知情同意书:微波消融治疗同意书、超声造影授权同意书、组织活检知情同意书等。
术前准备:术前禁食水6小时,严重便秘者可服缓泻剂导泻;术前半小时插导尿管(夹闭);术前对病变范围较大或子宫肌瘤部分突入子宫腔的患者,可填塞浸泡冰盐水的大纱球以预防烫伤阴道黏膜。
四、手术过程
定位与穿刺:在超声引导下选择皮肤距病灶最近的途径,并在病灶中心处为进针路径。穿刺时需避开膀胱、肠道、网膜、大血管等,并尽可能避开子宫内膜。
麻醉:静脉麻醉或硬脊膜外腔麻醉,辅助穿刺点局部麻醉。
植入微波天线:依据病灶大小决定植入的微波天线数量及天线长度,设置微波输出能量进行消融。消融过程中需实时监测消融区内回声变化,当高回声到达预定消融区边缘约0.3cm时停止微波辐射。
术后观察:消融结束后,确认微波辐射停止,拔出微波电极,清理穿刺点皮肤,局部加压包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特殊治疗后6小时可进流食。
五、消融效果与并发症
消融术可以缩小肌瘤体积,但肌瘤不会完全消失。部分患者在消融后2到3年,肌瘤可能会恢复正常的血供,并逐渐增大。因此,消融术只是一种保守性的治疗方法。
并发症可能包括疼痛、出血、感染、邻近器官损伤以及血管栓塞等。术后需密切监测任何不适症状,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六、饮食与生活调理
子宫肌瘤患者在术后应注意饮食调理,多吃五谷杂粮、新鲜水果,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油腻的食物。同时,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不适症状。
七、总结
子宫肌瘤超声引导下消融术是一种微创甚至无创的治疗方式,具有术后恢复快、出血量少等优点。然而,该手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治疗不彻底、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等。因此,在选择治疗方式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决策。
(王帅羊 河南省人民医院 健康管理学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