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检中,尿检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尿检虽然看似简单,但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机体的代谢状况和疾病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尿检,全称为尿液检查,是指通过对尿液进行一系列常规生化分析,来评估肾功能、诊断一些疾病、监测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检测尿液的外观、颜色、酸碱度、比重、pH值、尿蛋白、尿糖、尿酮体、亚硝酸盐、白细胞酯酶、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结晶、细菌等项目。
一、尿检的检查内容
1.尿液外观
检查尿液的浓缩程度、透明度和颜色。正常尿液的颜色为浅黄色,如果发现尿液呈红色或者不透明等异常情况,可能提示存在尿液产生的异常、肾脏疾病或者尿路感染等问题。
2.尿液化学成分
检测尿液中的蛋白质、糖、酮体、尿酸、尿胆原、亚硝酸盐等成分,了解机体的代谢状况。
3.尿液有形成分
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等,了解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
4.尿液酸碱度
测定尿液的酸碱度(pH值),了解尿液的酸碱平衡情况。
二、尿检的临床意义
1.诊断泌尿系统疾病
尿检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检测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细菌等成分,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尿路感染、肾炎、肾结石等疾病。
若尿液中出现红细胞,则可能是泌尿系统出血的表现,常见于尿路感染、结石、肿瘤等疾病。若尿液中白细胞数量增多,则可能是泌尿系统感染的表现,常见于尿道炎、膀胱炎等疾病。尿液中的细菌是引起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体。通过检测尿液中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可以判断感染的类型和程度。
2.评估肾功能
尿液中的蛋白质、糖等成分可以反映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仅含有微量的蛋白质。若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过高,则可能是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的表现,常见于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通过尿检,可以了解肾脏的代谢状况,评估肾功能是否正常。
3.监测治疗效果
在治疗泌尿系统疾病过程中,尿检可以作为监测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通过定期检测尿液中的相关成分,可以了解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的好坏,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4.发现全身性疾病的线索
尿液检查不仅可以用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还可以为其他全身性疾病的诊断提供线索。
例如,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常含有较高的糖分;肝脏疾病患者的尿液中可能含有较多的尿胆原;溶血性疾病患者的尿液中可能含有血红蛋白等。
三、尿检的注意事项
1.合理饮食
患者注意合理饮食,不要过度摄入蛋白质、脂肪等含量丰富的食物,检查前也不要饮用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这些物质都可能对尿检结果产生一定的干扰。
2.适度饮水
禁水或大量的饮水,会影响尿液的酸碱度、pH值和渗透压等,一般不利于对疾病的发现,对尿检结果的分析也会造成干扰。
3.注意卫生
采集尿液样本时,应注意选择清晨第一次尿液的中段部分。这是因为清晨的尿液相对浓缩,其成分更加稳定;而中段尿液则避免了尿道口污染的可能性。同时,应尽快将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
4.检查前停药
如果本身就有服药的经历,那么在进行尿常规检查之前,需要及时的跟医生说明情况,必要的时候需要停药,避免对尿检结果产生影响。
(陈学伟 河南省夏邑县中医院 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