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边嬉戏是许多儿童喜爱的娱乐活动,然而,水边也隐藏着巨大的危险。溺水作为儿童意外伤害的首要死因,每年夺走了无数孩子的生命。为了保障儿童的安全,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溺水的危害、预防溺水的方法以及溺水发生时的急救措施。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些问题,以期为家长和教育者提供实用的指导和建议。
一、溺水的危害
溺水,又叫淹溺,是指人淹没于水中,导致水充满呼吸道和肺泡,引起喉、支气管反射性痉挛、声门关闭及水中污泥、杂草堵塞呼吸道,从而导致肺的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并窒息。溺水不仅会导致儿童窒息死亡,还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吸入性肺炎、脑水肿、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溺水事故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且后果严重。根据统计数据,每10个因意外伤害而死亡的0~14岁儿童中,有近5名是因为溺水身亡的。其中,4岁以下儿童占52%,5-9岁儿童占23%。这些数字触目惊心,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儿童溺水问题。
二、预防溺水的方法
预防溺水,关键在于提高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和监护,消除安全隐患。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预防措施:
1. 家长监护
- 时刻看护:儿童在游泳或玩水时,家长应时刻看护,不要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
- 安全教育:向孩子讲解溺水的危害,教育他们不要私自下水游泳,不要到危险的水域玩耍。
- 游泳培训:鼓励孩子学习游泳,提高自救能力。但即使孩子会游泳,家长也不应掉以轻心,仍需时刻看护。
2. 学校教育
- 游泳课程:学校可设置游泳课程,普及儿童安全游泳知识。
- 安全教育:定期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通过课堂讲解、视频播放、主题班会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 家校沟通: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防溺水教育工作。
3. 社区宣传
- 安全宣传:在社区开展防溺水安全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
- 警示标识:在危险水域设置警示标识,提醒人们注意安全。
- 安全隔离:对室内外危险水源采取安全隔离措施,如岸边设置护栏,水井、粪窖加盖等。
4. 个人防护
- 穿着救生衣:在水上活动时,应让孩子穿高质量的救生衣,提高安全性。
- 热身运动:下水前让孩子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避免出现抽筋等现象。
- 避免嬉闹:教育孩子不在水中互相嬉闹,防止呛水窒息。
三、溺水发生时的急救措施
溺水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迅速、有效地进行急救。以下是一些溺水发生时的急救措施:
1. 迅速救上岸
- 托起头部:最好从背部将落水者头部托起,或从上面拉起其胸部,使其面部露出水面。
- 小心搬运:在搬运过程中,注意保护落水者的颈椎和脊椎,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2. 清除口鼻堵塞物
- 头朝下:让溺水者头朝下,撬开其牙齿,用手指清除口腔和鼻腔内杂物。
- 避免误吸:在清除堵塞物时,注意避免让溺水者误吸。
3. 倒出呼吸道内积水
- 控水:救人者半跪,顶住溺水者的腹部,让溺水者头朝下,拍背,帮助其排出呼吸道内积水。但注意控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后续的心肺复苏。
4. 心肺复苏
- 评估环境安全:在进行心肺复苏前,先评估环境是否安全,确保施救者和被救者的安全。
- 胸外按压:对于无反应、无呼吸或呼吸微弱的溺水者,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按压位置在胸骨下半部,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按压速率至少每分钟100次。
- 人工呼吸:在进行胸外按压的同时,进行人工呼吸。对于儿童,可采用口对口或口对鼻的人工呼吸方式。每次吹气量适中,避免过大或过小。
5. 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 拨打120:在进行急救的同时,应尽快拨打120电话,寻求专业医疗人员的帮助。
- 送往医院:在急救人员到达前,应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溺水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或急救人员到达现场。
四、溺水后的护理与康复
溺水后的护理与康复同样重要。溺水者经过急救后,可能仍需要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和护理。以下是一些溺水后的护理与康复建议:
1. 保暖
溺水者上岸后,应立即擦干身体,更换干衣服,以防体温过低。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也应注意保暖。
2. 观察病情变化
溺水者经过急救后,可能仍需要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家长或监护人应密切观察溺水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3. 心理支持
溺水事故往往给儿童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家长和监护人应给予溺水者足够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尽快走出阴影,恢复正常生活。
4. 康复治疗
溺水者可能因溺水导致吸入性肺炎、脑水肿等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家长和监护人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帮助溺水者尽快康复。
五、总结
儿童溺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预防和解决。通过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家长和监护人的安全意识、消除安全隐患、掌握急救措施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儿童溺水事故的发生率。同时,对于溺水后的护理与康复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赵静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儿童重症监护室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