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是一个对无菌环境要求极高的场所,因为任何感染的发生都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手术室护理中的感染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一、严格人员管理
手术室人员是感染传播的潜在载体,因此对人员的管理是感染防控的首要环节。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必须更换专用的手术服、鞋、帽和口罩,将头发、口鼻等部位完全遮盖,减少微生物的脱落与传播。手术医生和护士在术前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洗手和消毒,确保手部皮肤的清洁无菌。同时,限制手术室的人员数量和流动频率,非手术相关人员严禁随意进入手术室,避免将外界病菌带入。对于患有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传染性疾病的人员,应禁止进入手术室工作,直至痊愈。
二、手术室环境管理
手术室的环境清洁与消毒直接关系到感染防控的效果。手术室应保持良好的通风,以降低空气中微生物的浓度。每日手术结束后,要对手术间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洁,包括地面、墙壁、手术台、器械台等表面,使用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定期对手术室的空气进行净化处理和细菌培养监测,确保空气质量符合无菌标准。对于一些特殊感染手术,如朊病毒、气性坏疽等,术后要进行特殊的终末消毒处理,包括使用特殊的消毒剂对手术间进行长时间的熏蒸或喷雾消毒,更换手术间内的所有一次性用品和可重复使用器械的特殊处理等。
三、手术器械管理
手术器械的灭菌是手术室感染防控的关键。所有手术器械在使用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洗和灭菌处理。器械清洗要彻底去除血迹、组织碎片等污染物,可采用机械清洗与手工清洗相结合的方式,清洗后进行干燥处理。灭菌方法应根据器械的材质和特点选择,如高压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等。对于耐高温高压的器械,优先选择高压蒸汽灭菌,这是一种高效、可靠的灭菌方法;而对于一些不耐高温的精密器械,则可采用环氧乙烷灭菌等低温灭菌技术。灭菌后的器械要妥善保存,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前要检查灭菌标识和包装完整性。
四、手术切口管理
手术切口是感染的高发部位,在手术过程中要严格保护切口。手术医生和护士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器械、敷料等接触非无菌区域后再接触切口。切口周围的皮肤要进行充分的消毒,消毒范围要足够大,一般以切口为中心向外扩展15-20厘米。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减少组织损伤,避免过度牵拉、挤压切口组织,以降低切口感染的风险。对于有污染可能的切口,可在手术结束时放置引流管,及时引出渗出物,防止积液导致感染。
五、医疗废物管理
手术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医疗废物,如废弃的手术器械、敷料、一次性用品等,这些废物都可能携带病菌,如果管理不善会造成环境污染和感染传播。医疗废物应分类收集,放入专用的垃圾袋或容器中,锐器如针头、刀片等要放入锐器盒。垃圾袋和容器要密封良好,并按照规定的路线和时间及时运出手术室,交由专门的医疗废物处理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将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混装,防止交叉感染。
总之,手术室护理中的感染防控是一个系统而严谨的工作,涉及人员、环境、器械、切口及医疗废物等多个方面。只有严格落实每一个核心要点,才能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无菌的手术环境,最大程度降低手术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手术安全和术后康复。
(童晶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手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