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焦虑障碍发生率不断上升。不少人把焦虑障碍当成了“心魔”,认为是自己太脆弱或想太多。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焦虑障碍作为一种真实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被认知和战胜的。
一、焦虑障碍的本质
焦虑障碍是一类以过度、持久且不合理的焦虑情绪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它不是简单的情绪波动,而是一种疾病,有着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从生理角度来看,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如血清素、多巴胺等的异常分泌,会影响情绪调节;从心理层面分析,长期的压力、不良的认知模式以及童年经历等都可能成为诱发因素。例如,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环境下,大脑持续处于应激状态,神经递质分泌失调,就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若这种情绪得不到及时缓解,就可能逐渐发展成焦虑障碍。
二、焦虑障碍的表现形式
焦虑障碍的表现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等。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常常表现为过度担心日常琐事,如担心工作失误、家人健康等,这种担心持续时间长且难以控制,常伴有身体症状,像肌肉紧张、疲劳、睡眠障碍等。惊恐障碍则以突然发作的强烈恐惧为特征,患者可能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胸痛等身体反应,感觉自己仿佛即将死去或失去控制,发作通常持续几分钟到半小时左右。社交焦虑障碍的患者则在社交或表演场合中极度害怕被他人评判、批评或羞辱,会刻意回避这些场合,一旦处于其中,就会脸红、出汗、发抖,甚至说话结巴。这些症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会对其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造成极大的困扰。
三、焦虑障碍的认知误区
很多人对焦虑障碍存在认知误区。一些人觉得这只是性格问题,只要坚强点就能克服;还有人认为焦虑障碍患者是在“装病”或者“想得太多”。这些错误观念使得患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甚至延误治疗。实际上,焦虑障碍需要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忽视或误解只会让患者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
四、焦虑障碍的科学应对之策
面对焦虑障碍,科学的应对方法至关重要。心理治疗是常用且有效的手段之一,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减轻焦虑症状。例如,引导患者重新审视自己对事物的看法,纠正过度担忧的思维,鼓励他们逐步面对自己害怕的情境,从而降低焦虑反应。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必要的,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可以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水平,缓解焦虑情绪和身体症状。同时,生活方式的调整也不可或缺。规律的运动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状态;合理的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尤其是摄入富含维生素B、D和ω-3脂肪酸的食物,有助于维持大脑正常功能;充足的睡眠能让身体和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
总之,焦虑障碍是一种可被科学认知和有效治疗的疾病。正确认识焦虑障碍,消除偏见和误解,及时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法并调整生活方式,患者就能逐渐走出焦虑的阴影,重新拥抱健康、快乐的生活。
(孔静 鹤壁市人民医院 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