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发生腹痛的症状,腹痛的发生往往意味着身体的某个部位可能出现了问题。它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消化不良、食物中毒、肠胃疾病等。如果腹痛症状同时又伴随着腹泻,便血,里急后重等表现,那么就要警惕是否已经发生了细菌性痢疾。
痢疾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根据其发病原因的不同,可分为各种类型。其中常见的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其中细菌性痢疾是引起腹痛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它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即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感染。细菌性痢疾通常发病较为紧急,患者会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其中腹泻常伴有黏液和脓血便。病情严重者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中毒性休克等并发症。在诊断细菌性痢疾时,除了临床症状外,还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如粪便培养或抗原检测来确诊。
当患者被诊断为细菌性痢疾后,要及时通过专业临床手段来采取科学的治疗。治疗细菌性痢疾通常包括使用抗生素来消灭引起疾病的细菌。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此外,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和医生、患者做好配合,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脱离危险。
首先是急性期的护理,细菌性痢疾急性期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在此期间要保持患者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由于腹泻和呕吐可能导致脱水,患者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如口服补液盐。其次要做好消毒隔离,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急性期病人的餐具,衣被应煮沸消毒,尿、粪应加其量的1/10的漂白粉搅拌后放置24小时再弃去。在急性治疗期间,建议患者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减轻肠道负担。
另外,急性期患者自身也要做好配合,应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身体恢复。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生素、止泻药等药物进行治疗。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其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腹泻、腹痛等症状的变化,如有加重趋势,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情况稳定,处于康复期时,相关的护理措施同样至关重要,以确保病情的完全恢复和预防复发。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康复期护理措施:
1. 饮食管理:康复期应继续遵循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原则,逐渐增加食物的种类和量,但应避免油腻、辛辣、生冷食物,以免刺激肠道。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
2. 水分补充: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脱水。除了饮用水外,可以适量饮用果汁、蔬菜汁等,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和水分。
3. 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餐具、衣物等应定期消毒,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和通风。
4. 适当运动:根据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但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肠道负担。
5. 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监测病情的变化。如有任何不适或异常,应及时就医。
6. 心理护理: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影响。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的交流,或参加兴趣小组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吴娜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 感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