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是日常生活中可能遭遇的意外情况,在受伤后第一时间进行正确的在家紧急处理,对于减轻伤痛、降低感染风险以及促进后续愈合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
一、脱离致伤源:首要行动刻不容缓
烧伤发生的瞬间,快速脱离致伤源是降低伤害的第一步。若是遭遇火焰烧伤,切勿惊慌失措地奔跑,因为这样会让火势因空气流动而更猛烈,致使烧伤范围扩大。应立即就地打滚,借助身体与地面的摩擦扑灭火焰。或者迅速用厚重的衣物、棉被等覆盖着火部位,隔绝空气灭火。例如,当厨房中衣物被火苗点燃时,可就近拿起灭火毯裹住身体。对于热液烫伤,如被开水、热油溅到,要争分夺秒地脱去被浸湿的衣物。但需留意,不能强行撕扯,以防连带撕脱受伤的皮肤,此时应使用剪刀小心地剪开衣物。而若是接触化学物质导致烧伤,大量清水冲洗受伤部位是关键,冲洗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以此稀释并清除化学物质,减少其对皮肤的持续侵蚀。
二、创面冷却:缓解伤痛的关键举措
完成脱离致伤源后,即刻对烧伤创面进行冷却处理意义重大。用流动的凉水持续冲洗创面 15 - 30 分钟,水流需平稳缓和,水温保持在 15 - 20℃较为适宜。比如被烫伤的手部,可置于水龙头下缓慢冲洗。若缺乏流动水,冷毛巾或冰袋湿敷也可,但要防止冰块直接接触创面造成冻伤。通过冷却处理,局部血管收缩,能有效降低组织代谢率,减少毒素吸收,同时极大地缓解疼痛。这一过程就像是给受伤的皮肤迅速 “降温”,减轻热损伤带来的后续不良影响。
三、创面保护:避免污染促进愈合
冷却处理后,要对创面进行简单的清洁和保护。可以用干净的纱布、毛巾或床单轻轻覆盖创面,避免创面受到污染。但不要随意涂抹牙膏、酱油、紫药水等物质,这些物品不仅无法起到治疗作用,还可能影响医生对创面的判断,增加感染的风险。如果创面有水泡形成,不要自行挑破。小的水泡一般可自行吸收,大的水泡或水泡已破溃,应保持局部清洁,避免受压,等待专业医护人员处理。
四、生命体征观察:警惕休克风险
在实施上述紧急处理的同时,必须密切留意伤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仔细观察伤者是否存在头晕、心慌、口渴、面色苍白等症状,这些表现可能是休克的前期预警信号。一旦发现烧伤面积较大,一般成人超过 15%,儿童超过 10%,或者伤者已呈现休克症状,要立即让伤者平卧,将下肢抬高,确保呼吸道畅通无阻,并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及时送往医院展开进一步的救治。此外,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或送往医院途中,要尽量安抚伤者的情绪,让其保持冷静,避免因情绪激动而加重病情。
温馨提示
烧伤后的在家紧急处理虽不能完全替代专业医疗,但正确且及时的操作能为后续治疗奠定良好基础,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每个人都应熟知这些基本的烧伤应急处理知识,以便在意外突发时沉稳应对,守护自身与他人的生命健康。
(杨玉婷 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烧伤手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