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疝气或许并不像感冒、发烧那样广为人知,但它却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外科疾病,给患者带来不少困扰。了解疝气的相关知识,对于疾病的预防、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疝气的类型
疝气,简单来说,是指体内的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的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气类型主要包括腹股沟疝、股疝、脐疝、切口疝等。
腹股沟疝:这是最为常见的疝气类型,男女老少均可能发病,男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它又可分为斜疝和直疝,斜疝通常是由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经腹股沟管,再穿出外环,可进入阴囊;直疝则是由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突出,不进入阴囊。
股疝: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主要是因为女性骨盆较宽,联合肌腱和腔隙韧带较薄弱,导致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股疝容易发生嵌顿,一旦嵌顿,可迅速发展为绞窄性疝,严重威胁患者健康。
脐疝:婴儿时期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瘢痕组织不够坚强,在腹内压增加的情况下,如哭闹、咳嗽、便秘等,腹腔脏器由脐部突出形成脐疝。成人脐疝则多因肥胖、妊娠、腹水等后天因素导致脐部腹壁薄弱而发病。
切口疝:通常发生在腹部手术后,由于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壁肌肉、筋膜等组织裂开,腹腔内脏器通过切口突出形成。切口感染、切口裂开、术后腹胀、长期咳嗽等因素都可能增加切口疝的发生风险。
二、疝气的症状
疝气的症状表现因疝气的类型、大小以及是否发生嵌顿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在疝气初期,患者可能会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发现腹股沟区、脐部或手术切口部位出现肿块,肿块质地柔软,一般无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按压时肿块可回纳消失。这是疝气最常见的症状,也往往容易被患者忽视。
随着病情的发展,如果疝气发生嵌顿,肿块会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疼痛可向周围放射。此时,疝内容物无法回纳,局部会出现红肿、压痛,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症状。若嵌顿时间过长,疝内容物可能会发生缺血坏死,导致严重的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三、现代手术治疗方法
手术是治疗疝气的主要方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疝气手术也越来越安全、有效、微创。目前,常用的现代手术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传统疝修补术:这是一种较为经典的手术方式,通过将疝囊高位结扎,并对腹股沟管后壁或股环等薄弱区域进行修补,加强腹壁的强度,防止脏器再次突出。该手术方法操作相对简单,但创伤较大,术后疼痛明显,恢复时间较长,且复发率相对较高。
无张力疝修补术:这种手术方式是在传统疝修补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采用人工合成的疝修补材料,如聚丙烯网片等,来修补腹壁的缺损。它的优点是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患者能够较快地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腹腔镜疝修补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通过在腹壁上做几个小切口,插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在腹腔内或腹膜前间隙对疝进行修补。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视野清晰、操作精准、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双侧疝、复发疝以及对美容要求较高的患者。但该手术方式对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和设备要求较高,手术费用也相对较高。
疝气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了解其类型、症状和治疗方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能有效地避免疝气带来的严重后果,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过度用力、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疾病,也有助于预防疝气的发生。
(李彦龙 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