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疝气的常见类型及手术治疗原则

2024-05-10 12:1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偶尔听说过“疝气”这个词,但对其具体含义和类型往往知之甚少。疝气,这一看似陌生却又不罕见的医学现象,其实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它不仅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潜藏一定的健康风险。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开疝气的神秘面纱,探讨其常见类型及手术治疗原则,希望能激发大家对这一话题的思考与讨论。

一、疝气的“真面目”

疝气,医学上又称为疝,是指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个部位。简单来说,就像是身体表面或内部出现了一个“小漏洞”,让原本不该移动的部分“溜”了出来。

疝气的发生多与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两大因素有关。腹壁强度降低可能是由于先天性发育不良、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感染等原因造成;而腹内压力增高则常见于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妊娠等情况。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增加了疝气的发生风险。

二、疝气的常见类型:五花八门,各显“神通”

疝气的种类繁多,根据发生的部位和突出内容物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腹股沟疝:这是最常见的疝气类型,约占所有疝气的80%以上。它又分为腹股沟直疝和腹股沟斜疝两种,前者多见于老年人,后者则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腹股沟疝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出现一肿块,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突出,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后可回纳腹腔。

2.股疝: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突出的疝称为股疝。由于股管几乎是垂直的,疝块在卵圆窝处向前转折时形成一锐角,且股环本身较小,周围又多坚韧的韧带,因此容易发生嵌顿。股疝多见于40岁以上妇女。

3.脐疝:疝囊通过脐环突出的疝称为脐疝。分为小儿脐疝和成人脐疝两种。小儿脐疝是脐周组织不够坚韧、脐环关闭不全或脐部瘢痕组织不够坚强导致的,而成人脐疝则与妊娠、肥胖、慢性咳嗽等腹内压增高因素有关。

4.切口疝:发生于腹壁手术切口处的疝称为切口疝,一般见于腹部纵行切口区,尤其是经腹直肌切口或切口感染者更易发生。

5.白线疝:也称上腹疝,是发生于腹壁正中线(即白线)处的疝,绝大多数在脐上,故也称上腹疝。较少见,多为腹白线发育不全或有缺损所致。

三、手术治疗原则:精准施策,安全为先

面对疝气这一“身体小漏洞”,手术治疗往往是首选方案。手术治疗的原则在于修复和加强腹壁薄弱或缺损区域,防止疝内容物再次突出,同时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个性化手术方案: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疝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例如,对于小儿脐疝,由于其腹肌可随躯体生长逐渐强壮,疝有自愈的可能,故婴幼儿脐疝多采取非手术治疗;而对于成人腹股沟疝,则多采用疝修补术或疝成形术进行治疗。

2.微创技术的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手术(如腹腔镜疝修补术)在疝气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术后恢复负担。

3.术后管理与预防复发:手术治疗并非一劳永逸,术后的管理和预防复发同样重要。患者需遵循医嘱进行术后康复锻炼,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同时,积极治疗引起腹内压增高的疾病,如慢性咳嗽、便秘等,以降低复发风险。

四、思考与讨论:疝气,不容忽视的“小毛病”

疝气虽然看似“小毛病”,但其潜在的健康风险不容忽视。一旦确诊,患者应及时就医,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疝气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关注自身健康变化,定期进行体检。

此外,对于疝气的手术治疗原则,我们也应该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手术虽然能够有效治疗疝气,但并非没有风险。患者在选择手术方案时,应充分了解手术的风险和收益,与医生进行充分沟通,共同制定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最后,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激发大家对疝气的思考和讨论。让我们一起关注身体健康,共同守护生命的每一个“小漏洞”。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身体出现异常肿块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本文旨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疝气的常见类型及手术治疗原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医学现象。在撰写过程中,我们注重了内容的科普性和可读性,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疝气的思考和讨论。同时,我们也提醒大家在面对疝气时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及时就医并遵循医嘱进行治疗。

(王坤 新蔡县杨庄户卫生院 外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