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咳嗽礼仪:守护你我健康的“小动作”

2024-04-20 04:4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日常生活中,咳嗽和打喷嚏是常见的生理反应,它们是我们身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帮助我们排出呼吸道内的异物和病原体。然而,这些看似平常的动作,如果不加以注意,也可能成为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如流感、肺炎等,咳嗽和打喷嚏产生的飞沫能够传播细菌或病毒,进而威胁到周围人群的健康。因此,掌握并遵循正确的咳嗽礼仪,成为了我们每个人守护自身及他人健康的重要“小动作”。

一、咳嗽礼仪的重要性

咳嗽礼仪,顾名思义,就是在咳嗽或打喷嚏时遵循的一系列规范行为,旨在减少呼吸道飞沫及飞沫核播散于空气中,从而降低周围人群被感染的风险。呼吸道疾病,如流感、肺炎、肺结核等,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我们咳嗽或打喷嚏时,飞沫会迅速扩散到周围环境中,如果周围人群吸入了这些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就有可能被感染。因此,掌握咳嗽礼仪,对于预防呼吸道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二、咳嗽礼仪的具体内容

1. 遮挡口鼻

当你要咳嗽或打喷嚏时,无论你是病人与否,都应尽量使用纸巾或手绢捂住口鼻。这样做可以有效阻挡飞沫的扩散,减少病菌的传播。如果没有纸巾或手绢,也可以弯曲手肘靠近面部,用衣服袖管的内侧遮掩住口鼻。这个动作可以将喷出的飞沫阻挡在手肘皮肤或者衣服上,而这些部位较为干燥,且不容易再接触其他公用物品,从而有效阻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2. 妥善处理废弃物

使用过的纸巾或手绢不要随意丢弃,应丢入垃圾桶内。特别是在公共场所,如果条件允许,最好使用有盖垃圾桶,以减少病菌的传播。如果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肘遮挡了口鼻,之后也要及时清洗双手,或使用免洗消毒液进行手消毒。

3. 避免直接用手捂口鼻

医生不建议直接用手捂口鼻,因为这样做会使大量的病菌留在手上,增加二次感染的风险。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外界物体的部位,如果手上沾染了病菌,很容易通过握手、按电梯、接触物品等方式传播出去。

4. 保持社交距离

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尽量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在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一般来说,保持2米以上的距离可以有效减少飞沫传播的风险。同时,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不正对他人交谈,说话语音不要过大,避免唾沫飞溅。

5. 佩戴口罩

在呼吸道疾病流行的季节或地区,外出时应佩戴口罩,以减少吸入病菌的风险。特别是已知患有呼吸道传染病的人,更应佩戴口罩,以防止病菌通过咳嗽、喷嚏等方式传播给他人。选择口罩时,应确保口罩能够紧密贴合面部,覆盖住鼻子和嘴巴。

三、咳嗽礼仪的误区与纠正

1. 误区一:未捂住口鼻

有些人咳嗽或打喷嚏时,没有采取任何遮挡措施,导致飞沫直接喷在空气中。这样做不仅不礼貌,更容易将病菌传播给周围人群。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咳嗽或打喷嚏时都应尽量遮挡口鼻。

2. 误区二:用手捏住鼻子、堵住嘴巴

有些人为了避免飞沫喷出,会用手捏住鼻子、堵住嘴巴。然而,这种做法不仅不卫生,还可能导致呼吸道的气流得不到缓解,对耳道鼓膜、呼吸道、咽喉等造成损害。

3. 误区三:咳嗽或打喷嚏后不洗手

咳嗽或打喷嚏后,手部很可能沾染了病菌。如果不及时洗手,这些病菌会通过握手、按电梯、接触物品等方式传播出去。因此,咳嗽或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或使用免洗消毒液进行手消毒。

四、咳嗽礼仪的实践与推广

咳嗽礼仪虽然看似简单,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常常被忽视。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实践和推广咳嗽礼仪。

1.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广泛宣传咳嗽礼仪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特别是在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更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防病意识。

2. 树立榜样作用

医护人员、教师、公务员等公众人物应率先垂范,自觉遵守咳嗽礼仪。他们的行为会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推动咳嗽礼仪的普及。

3.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公共场所的咳嗽礼仪进行规范。例如,在公共场所设置提示标语、提供纸巾和免洗消毒液等,以方便公众实践咳嗽礼仪。

五、咳嗽礼仪与公共卫生

咳嗽礼仪不仅关乎个人健康,更与公共卫生息息相关。掌握并遵循咳嗽礼仪,可以有效减少呼吸道疾病的传播,降低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概率。特别是在全球疫情肆虐的当下,咳嗽礼仪更是成为了我们每个人守护自身及他人健康的重要武器。

六、结语

咳嗽礼仪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它却承载着守护你我健康的重任。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自觉遵守咳嗽礼仪,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推动咳嗽礼仪的普及与实践,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咳嗽礼仪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为守护人类健康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张志红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医院感染管理科 副主任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