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烧是家长们常常遇到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发烧是身体在对抗病原体的一种正常反应,但某些情况下,发烧可能预示着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了解何时该为孩子的发烧担忧并寻求医生帮助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指导原则:
一、发烧的定义与常见原因
发烧,医学上称为发热,是指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异常,导致体温异常升高。小儿发烧的常见原因包括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这些感染通常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疫苗接种反应、脱水、环境因素(如高温环境)以及不明原因(如遗传、免疫系统异常等)。
二、何时该担忧并寻求医生帮助
年龄因素
3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且病情可能迅速恶化,因此即使温度不高,也建议立即就医。
3个月及以上的婴幼儿:若发烧持续时间较长(如超过3天,包括2岁以内的孩子高热1天以上,2岁以上的孩子高热超过3天),或体温持续较高(如超过39℃且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伴随症状
精神不振:孩子可能体温并不过高,但精神状态较差,如不易叫醒、反应迟钝等,这可能代表症状较为严重,需要就医。
拒绝进食:孩子出现食欲不振,或是拒乳、拒食等情况,也可能提示病情较重,应及时就医。
其他伴随症状:如呼吸加快、高热惊厥、皮肤出现紫斑或皮疹、呕吐、腹泻、持续头痛或腹痛、耳朵疼痛或流脓、尿液颜色异常或尿频尿急尿痛等,都是需要及时就医的信号。
特殊情况
疫苗接种后发烧:虽然疫苗接种后发烧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发烧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或体温过高(超过38.5℃),也应就医咨询。
脱水症状:由于发烧可能导致孩子体内水分流失,因此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脱水症状,如口唇干燥、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等。若出现脱水症状,应立即就医。
三、就医前的处理措施
在等待就医或前往医院的途中,家长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孩子的不适:
物理降温:如使用温水擦拭孩子的手心、脚心、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通过的部位,或使用退热贴等,有助于降低体温。但注意避免使用酒精擦拭,以免对孩子造成刺激。
药物降温:如果孩子体温过高(如超过38.5℃),且物理降温无效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布洛芬混悬液等。但注意遵循医嘱用药,避免过量或不当使用。
补充水分:发烧可能导致孩子体内水分流失,因此要确保孩子摄入足够的水分,如母乳、配方奶、白开水等。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孩子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有助于缓解不适。
四、总结
小儿发烧是常见的症状,但某些情况下可能预示着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并根据上述指导原则判断是否需要及时就医。在等待就医或前往医院的途中,可以采取物理降温、药物降温、补充水分等措施来缓解孩子的不适。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孩子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最重要的是,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和护理,确保孩子的健康和安全。
(李雅佩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普儿三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