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所有甲状腺癌的70%至90%。其生长缓慢,恶性程度相对较低,但仍有侵袭性和转移性,因此了解并掌握其病理知识,对于早期预防、及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理特征
1.组织结构:癌组织多形成乳头状结构,乳头呈分枝状,中心有纤维血管轴心,表面被覆肿瘤细胞。这种乳头状结构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典型特征。
2.细胞形态:肿瘤细胞核大、异型、排列紊乱,极向消失。细胞核具有特征性表现,如毛玻璃状核(核大、淡染、重叠、核仁不明显)、核内假包涵体和核沟。这些细胞核特征在病理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3.间质特征:乳头间质可见砂粒体,这是由同心圆的钙盐沉积形成的。
二、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患有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人,其后代患病概率高于正常人。这可能与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关,如某些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
2.电离辐射:长期暴露于放射线环境下的人群,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率较高。电离辐射可引起DNA损伤,导致基因突变。
3.碘摄入异常: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元素,碘缺乏或过量摄入都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紊乱,进而增加癌变风险。
4.激素水平变化: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影响甲状腺组织的生长和发育。例如,女性在妊娠期时,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生长可能会加速。
5.其他因素:如性别(女性发病多于男性)、年龄(儿童期有头颈部放射史的人发病率较高)、职业暴露(长期在接触射线的地方工作)等也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有关。
三、预防措施
1.避免电离辐射:尽量减少接受过多的放射线暴露,特别是儿童期应避免头颈部X线照射。无法避免时,应穿戴防护衣。
2.合理摄入碘:保持适量的碘摄入,避免长期碘摄入不足或过量。可以通过食用加碘盐或海产品来保证摄入量。
3.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饮食均衡,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这些都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
4.定期体检:对于有甲状腺癌家族史或高风险人群,应定期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四、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主要手段。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腺叶加峡部切除术和全甲状腺切除术。腺叶加峡部切除术适用于早期、无甲状腺外侵犯、无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全甲状腺切除术适用于已经出现甲状腺外侵犯、颈淋巴结转移和双侧癌结节等病情严重的患者。
2.药物治疗:术后常需终身补充甲状腺激素,如左旋甲状腺素片,以维持甲状腺功能正常并抑制肿瘤复发。此外,对于携带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靶向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3.放射治疗:碘-131放射治疗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常用的辅助治疗手段。患者口服含碘-131药丸后,在特定时间接受辐射剂量以破坏残余癌细胞和甲状腺组织。此方法适用于术后仍有局部、区域或远处转移灶存在且无法行外放疗的患者。
甲状腺乳头状癌虽然生长缓慢,恶性程度相对较低,但仍有侵袭性和转移性。了解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知识,对于早预防、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避免电离辐射、合理摄入碘、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等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患病风险。对于已确诊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以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吕玉红 郑州市中医院 病理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