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外治法:儿童康复的绿色选择

2025-01-10 15:0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中医外治法作为中医学的宝贵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它以其安全、痛苦小、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在儿童康复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本文将主要介绍本人在儿童康复中常用的中医外治疗法。

一、中医外治法的原理

中医外治法是指通过药物、手法或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它与内治法相对而言,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或黏膜,通过局部吸收达到治疗效果。中医外治法不仅避免了胃肠道吸收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还能通过经络、穴位的作用,调节人体气血平衡,促进疾病康复。

二、中医外治法在儿童康复中的具体应用

1.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是运用一定的手法在小儿特定的部位与穴位上进行操作的中医外治疗法。它主要适用于0-12岁的儿童,通过推拿手法刺激穴位,调整气血,促进机体自身调节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小儿推拿在儿科疾病中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咳嗽、厌食、腹泻、便秘、消化不良、遗尿等疾病,而在儿童康复中,常用于治疗脑性瘫痪、智力低下、多动症以及孤独症的共患病等。同时小儿推拿对提高患儿免疫力有极大优势,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大大提高康复患儿免疫力,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患儿康复治疗的延续性,从而提高康复效果。

2.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激发人体阳气上升脑户、旁灌四肢。在儿童康复中的针刺疗法常以头针为主,头针具有醒脑开窍,充脑益髓、疏经通络、运行气血的作用,从西医角度来讲头针可兴奋并激活大脑皮层相关功能区域,改善脑补循环,增加脑内相关促进神经发育和修复的神经递质的释放。相对于体针而言,头针更方便医者操作,安全系数高,家属相对配合。

3.揿针疗法

    揿针也是针刺疗法中的一种,但是针体更小,属于皮内针。以十二皮部为理论基础,揿针将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位的表皮,做较长时间的留针。治疗特点在于:将静态留针变为动态留针,相对于传统针刺,揿针可留针1-2天,可起到较长的刺激作用,期间不影响患儿运动起居,反而患儿通过改变身体姿态代替传统行针。另一方面,揿针采用皮下浅刺,针感较轻,对于怕针的患儿尤其适合。

3.小儿拔罐疗法

小儿拔罐疗法通过拔罐在皮肤表面产生局部真空,造成局部充血,达到通经活络、祛风散寒的效果。儿科疾病中可用于治疗小儿感冒、咳喘、消化不良、鼻炎等。在儿童康复中,常在患儿背部行闪罐、走罐操作,通过反复吸拔形成物理刺激,兴奋神经和血管,增加细胞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营养供应,提高肌肉力量。

4.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将药物研成细末,用醋、酒、蜂蜜、姜汁等制成糊状或膏状,敷贴在身体的特定穴位上,通过药物的透皮吸收和对穴位的刺激共同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穴位贴药不经过胃肠道吸收,对脏腑无损伤,特别适合儿童应用。儿童康复中学位贴敷常用于缓解肌张力、控制患儿流涎、改善睡眠、提高运动与智力水平等方面,对促进康复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5.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以艾绒或艾柱为主要材料,点燃后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有舒筋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除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可用于防治疾病及康复治疗。“百会灸”作为儿童康复中的特色灸法,更是能够醒脑开窍、安神定志、回阳固脱等作用。适用于:腹泻、感冒咳嗽、生长发育不良、发育迟缓、遗尿、头晕头痛等。

6.耳穴压豆

耳穴压豆法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廓上有近80个穴位,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医生通过耳廓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治疗时,将王不留行籽贴于患者耳穴处,通过适当的揉、按、捏、压以刺激感应,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耳穴压豆无创疗法深受患儿及家长的喜爱,主要运用于:呕吐、腹泻、消化不良、咳嗽、矮小症、抽动症、近视、遗尿、智力低下、过敏性鼻炎等。

三、中医外治法的优势

1.安全无痛

中医外治法避免了口服药物可能带来的胃肠道刺激,减少肝肾毒性危害,减少了患儿的痛苦和恐惧感。

2.易于接受

中医外治法操作简便,患儿易于接受,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和效果。

3.综合调理

中医外治法不仅针对疾病本身进行治疗,还能通过调节气血平衡,增强患儿体质,促进整体康复。

4.适用范围广

中医外治法适用于多种儿科疾病的治疗,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方面。

四、结论

中医外治法以其安全、有效、易于接受的特点,在儿童康复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通过推拿、拔罐、穴位贴药、艾灸等多种方法,中医外治法能够调节气血平衡,促进疾病康复。然而,中医外治法也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家长和从业者应充分了解中医外治法的原理和方法,合理选择应用,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尹芳 济源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康复中心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