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常规是医学检验“三大常规”项目之一,通过大便常规检验可以了解消化道有无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及早发现胃肠炎、肝病,还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筛查。接下来,我们就带你了解一下大便常规检查的那些事。
大便常规检查什么?
大便常规主要对大便的性状、颜色、细胞、潜血等方面进行检查。首先是性状,正常的大便应该是成形的软便。如果大便干结如羊屎,可能提示便秘;而若呈稀水样便,则可能是肠道感染、消化不良或者其他肠道疾病引起。像霍乱这种严重的肠道传染病,典型的表现就是米泔水样便。
颜色也是重要的观察点。正常大便呈黄褐色。当大便颜色发黑时,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血液在肠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变成黑色;如果大便呈陶土样白色,那很可能是胆道梗阻,胆汁无法正常排入肠道,影响了大便的正常染色。吃了某些特殊食物或药物也可能改变大便颜色,比如吃了大量绿叶蔬菜可能使大便偏绿,服用铋剂后大便会变黑,这就需要我们在检查时向医生说明情况,避免误诊。
细胞检查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寄生虫卵等。大便中出现红细胞可能意味着肠道有出血情况,比如肠道溃疡、炎症性肠病或者肠道肿瘤等。白细胞增多则通常提示肠道有炎症,可能是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如果在大便中发现了寄生虫卵,那就可以明确肠道寄生虫感染的诊断,常见的有蛔虫卵、绦虫卵等。
潜血检查是大便常规中的一个关键项目。它能检测出肉眼看不到的微量血液。即使大便外观正常,但潜血阳性可能提示有早期的消化道病变,如胃溃疡少量出血、结肠息肉或者早期结肠癌等。一些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也可能出现潜血阳性。
为什么要做大便常规?
大便常规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多种疾病。对于腹泻患者,通过大便常规可以区分是感染性腹泻还是非感染性腹泻。如果白细胞增多,提示可能是细菌感染,医生可能会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果没有白细胞,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者消化不良等其他原因,治疗方法就会有所不同。
对于长期便秘的患者,大便常规可以排除肠道内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如果大便常规正常,可能更多考虑功能性便秘,可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等方法来改善。
对于腹痛患者,尤其是不明原因的腹痛,大便常规可能会发现潜血阳性或者有异常细胞,这有助于进一步排查肠道炎症、肿瘤等疾病。而且,对于怀疑有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患者,大便常规是最直接、简便的诊断方法。
大便标本的正确留取
留取大便标本看似简单,但也有很多讲究。首先,要使用医院提供的干净、干燥的便盒。尽量选取有异常的大便部分,比如有脓血、黏液的部分。如果是检查潜血,要注意在检查前几天避免吃大量红肉、动物肝脏、血制品等含铁丰富的食物,以免出现假阳性结果。
如果是腹泻患者,要在腹泻发作时留取标本,这样更有利于检测出病原体。标本留取后要尽快送检,一般不宜超过2小时,因为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大便中的细胞成分被破坏,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温馨提示
虽然大便常规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检查,但也有其局限性。它可能无法准确确定出血的具体部位和原因,也可能因为标本留取不当、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等问题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而且,对于一些复杂的肠道疾病,单纯的大便常规可能不够,还需要结合肠镜、腹部 CT 等其他检查来综合判断。
结语:大便常规是一项经济、简便的检查项目,在肠道疾病的诊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重视这项检查,当出现肠道不适症状时,按照正确的方法留取大便标本进行检查,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可能存在的肠道问题。
(汪梦琴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 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