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急诊创伤的“初步自救”:教你如何在等待救援时保护自己

2024-04-14 10:2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生活的快节奏中,意外总是突如其来,让人措手不及。无论是交通事故、跌倒摔伤,还是其他形式的创伤,面对这些紧急情况,如何在等待专业救援到来的宝贵时间里,采取正确的初步自救措施,保护自己,减少伤害,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些简单实用、通俗易懂的急诊创伤初步自救技巧,让你在关键时刻能够沉着应对,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安全空间。

一、保持冷静,评估伤情
面对突如其来的创伤,保持冷静是第一步。慌乱只会让你错失自救的最佳时机。首先,找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远离可能的二次伤害源,比如迅速撤离到路边以避免二次碰撞,或远离倒塌的建筑物碎片。然后,快速但细致地评估自己的伤情。

1. 观察出血情况:如果有出血,判断是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呈点状渗出)还是动脉出血(血液喷射而出)。动脉出血极其危险,需立即采取措施止血。

2. 检查骨折:如果感觉某个部位异常疼痛、肿胀,或有畸形,可能是骨折。避免随意移动受伤部位,以免加重损伤。

3. 注意内脏损伤迹象:如胸痛、呼吸困难、腹部压痛等,这些都可能是内脏受损的表现。

二、控制出血,挽救生命
出血是创伤中最常见的危险之一。学会简单的止血技巧,能在关键时刻救命。

1. 直接压迫法:对于大多数可见的外伤出血,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手或干净的布料按压在出血部位上,持续施压直到出血停止或救援到达。记住,压力要足够大,以阻断血流。

2. 提高伤肢:如果出血发生在四肢,尝试将受伤部位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利用重力帮助减缓血液流动,减少出血量。

3. 止血带使用:仅在直接压迫法无效,且出血严重威胁生命时考虑使用。选择宽布条或衣物作为临时止血带,在出血部位的上方紧紧绑扎,每隔一小时松开几分钟,以防肢体坏死。

三、固定骨折,减轻疼痛
骨折不仅疼痛难忍,还可能因不当移动造成二次伤害。在等待救援时,应尽量固定受伤部位。

1. 就地取材:利用身边的硬纸板、树枝、书本等物品作为夹板,固定在受伤部位的两侧,再用绷带、衣物或布条紧紧绑好,注意不要太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2. 避免随意移动:除非处于极度危险的环境,否则不要轻易移动骨折部位,以免骨折端错位,增加治疗难度。

3. 自我心理安慰:骨折带来的疼痛往往难以忍受,尝试深呼吸、集中注意力或轻声哼唱,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感受。

四、保护开放伤口,预防感染
开放伤口是细菌入侵的门户,正确的处理能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1. 清洁伤口:如果条件允许,用流动的清水轻轻冲洗伤口,去除表面的污物和血迹。没有清水时,避免用脏手直接触摸伤口。

2. 覆盖伤口:使用干净的纱布、手帕或衣物轻轻覆盖伤口,避免直接暴露于空气中,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如果没有这些物品,干净的塑料袋也能临时充当保护屏障。

3. 避免自行涂抹药物:除非是对伤口无害的消毒剂,否则不要随意涂抹牙膏、草药膏等,以免加重感染或干扰医生后续处理。

五、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生命体征
呼吸和循环是生命的基础,确保呼吸道畅通至关重要。

1. 清理口腔异物:如果意识清醒,尝试咳嗽或轻拍背部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或呕吐物。

2. 侧卧位:对于昏迷或不能自理的患者,采用恢复体位(侧卧,头部略低),以防止呕吐物阻塞呼吸道。

3. 观察呼吸频率和深度:正常情况下,成人安静时的呼吸频率为12-20次/分钟。呼吸急促、浅弱或暂停都是危险信号,需立即呼救。

六、保持体温,避免休克
创伤后,体温的维持对于防止休克至关重要。

1. 保暖措施:在寒冷环境中,使用衣物、毛毯等覆盖身体,尤其是头部、颈部和躯干,以减少热量散失。

2. 避免过度穿衣:在温暖或炎热的环境中,过多的衣物可能导致体温过高,同样不利于健康。保持适度即可。

3. 监测体温:虽然在没有体温计的情况下难以精确测量,但可以通过触摸额头、手心等部位感受体温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七、心理调适,保持积极态度
面对创伤,心理调适同样重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度过难关,有助于减轻恐惧和焦虑。

1. 正面思维:提醒自己,救援正在路上,每一次呼吸都是向生的希望迈进。

2. 简单冥想:尝试闭眼,专注于自己的呼吸,让思绪逐渐平静。

3. 寻求心理支持:一旦安全,向家人、朋友或专业心理咨询师倾诉,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有助于心理恢复。

结语
急诊创伤的初步自救,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存智慧的体现。掌握这些简单实用的自救技巧,不仅能为自己争取宝贵的时间,更能在关键时刻成为他人生命线上的守护者。记住,面对意外,冷静、迅速、正确的行动,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结果。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学会保护自己,也要学会传递这份知识与关爱,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贾丽莹 郑州市骨科医院 急诊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