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伤口愈合有讲究,普通外科护理要点快收藏

2025-01-10 09:3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生活中,磕磕碰碰、意外受伤或是经历外科手术,皮肤上留下伤口在所难免。伤口虽小,背后的愈合过程却极为复杂,关乎着身体机能的恢复以及是否会引发后续感染等诸多问题。做好普通外科伤口护理,是加速愈合、降低并发症风险的关键,今天就来为大家详细梳理伤口愈合各阶段及护理要点。

伤口愈合的“三部曲”

伤口愈合宛如一场精心编排的“修复大剧”,分三个阶段依次上演。炎症期作为开场“第一幕”,受伤瞬间,身体迅速拉响警报,血管收缩减少出血,紧接着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激活,凝血块封堵创口,止住“血流如注”;与此同时,免疫系统“大军”迅速集结,白细胞奔赴战场,吞噬入侵病菌,清除坏死组织,创口周边微微泛红、发热、肿胀,这是炎症反应正常表现,为后续修复奠定基础。

增殖期紧接其后,堪称伤口愈合“重头戏”。成纤维细胞活力满满,大量合成胶原蛋白,如同细密“钢筋”,撑起创口架构;新生血管芽破土而出,蜿蜒伸向创口,带来氧气、营养,滋养修复细胞,创口底部与边缘,粉嫩肉芽组织肉眼可见,蓬勃生长、填充缺损。

重塑期是收尾“终章”,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起初杂乱无序的胶原蛋白纤维,在细胞与酶“雕琢打磨”下,排列愈发整齐,瘢痕组织逐渐成熟、软化;新生皮肤不断延展、增厚,慢慢恢复往日弹性,伤口从触目惊心走向“隐入无痕”,但瘢痕完全消失几无可能,只是随时间愈发不显眼。

清洁消毒:守护创口“第一道防线”

保持伤口清洁,是护理重中之重。浅表擦伤、割伤,先用生理盐水轻柔冲洗,冲走灰尘、泥沙、异物,再用碘伏棉签从伤口中心向外环形消毒,每日 2 - 3 次;碘伏刺激性小、杀菌广谱,相较酒精、碘酒,可减少刺痛,避免灼伤新生组织。外科术后伤口,换药由专业医护操作,严格遵循无菌流程,拆除旧敷料、清洁消毒周边皮肤,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按需更换敷贴、纱布。

特别提醒,伤口切勿沾水,洗澡时巧妙用防水敷料、保鲜膜妥善遮挡;接触伤口物品保证清洁无菌,防止二次污染,为伤口愈合营造洁净环境。

敷料选择:因“伤”而异“巧搭配”

敷料并非千篇一律,不同伤口“适配”各异。急性开放性伤口,渗血、渗液多,选用吸水性强纱布,多层覆盖、及时更换,保持创面干爽;肉芽生长阶段,水胶体敷料是“优选”,贴合创口、营造湿润微酸环境,刺激细胞增殖,加速愈合,还能减少换药频次,减轻疼痛。

慢性难愈合伤口,如糖尿病足溃疡、压疮,功能性敷料登场,含银离子敷料抗菌消炎、藻酸盐敷料高效吸收渗液,协同作用,攻克顽固“愈合难题”;闭合性手术切口,轻薄透气敷贴足矣,既能阻挡外界病菌,又不阻碍皮肤呼吸。

饮食营养:为愈合注入“能量”

伤口愈合是能量“消耗战”,营养补给不可或缺。蛋白质堪称修复“基石”,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富含优质蛋白,每日充足摄入,化作氨基酸,参与胶原蛋白、酶合成;维生素 C 是“促愈能手”,柑橘、草莓、猕猴桃、青椒等蔬果大量含此,助力胶原蛋白交联,稳固纤维结构;锌元素参与细胞分裂、蛋白质合成,生蚝、坚果、全谷物是“锌源”,适量摄取,提升愈合效率。

此外,保持饮食均衡,碳水化合物供能、脂肪维持生理机能,搭配膳食纤维防便秘,全方位护航身体修复,让伤口“吃饱喝足”,茁壮成长。

休息与活动:拿捏“动静”分寸

伤口愈合初期,静卧休息是“主旋律”,减少伤口张力,避免缝线崩开、肉芽受损;肢体受伤适当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但长期卧床易致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待疼痛缓解、伤口初步稳定,循序渐进增加活动。术后患者依医嘱早期下床,慢走、关节屈伸,激活身体机能;日常活动避免剧烈拉扯、碰撞伤口,劳逸结合,找到“动静平衡”,助力恢复。

情绪管理:愈合的“隐形助力”

身体受伤,情绪常随之“负伤”。焦虑、紧张、担忧,会扰乱内分泌、免疫系统,拖慢愈合“脚步”。保持乐观心态,正视伤口现状,相信身体修复力;家人朋友给予关爱、陪伴,必要时借助冥想、深呼吸、听音乐放松身心,驱散负面情绪阴霾,让心理阳光照亮伤口愈合之路。

警惕并发症:早发现、早处理

伤口愈合并非一帆风顺,警惕并发症是护理“附加题”。感染是头号大敌,伤口持续疼痛、红肿热痛加剧、渗液浑浊发臭,体温升高、寒战,皆提示感染“来袭”,需及时就医,清创、抗感染;愈合不良表现为伤口迁延不愈,肉芽苍白水肿、生长停滞,排查营养缺乏、糖尿病、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因,对症施治。

瘢痕增生也不容忽视,瘢痕高出皮肤、颜色暗红、质地坚硬、瘙痒难耐,遵医嘱用祛疤膏、激光治疗,抑制纤维过度增生。

伤口护理贯穿愈合全程,每个环节、每处细节,都凝聚着康复希望。掌握这些普通外科护理要点,精心呵护伤口,身体自会以稳健愈合、快速康复予以回馈。科普之路漫漫,愿这份指南化作实用锦囊,伴您从容应对伤口困扰,迈向健康生活。

(侯俊奇 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 外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